01
女儿两岁,某日,被椅子绊倒,膝盖流血,大哭。
三分钟后,我循声过去,蹲下,问:
“椅子啊,是哪个踢到你了?如何哭得这么伤心?”
女儿日渐哭声停,眼挂泪珠,不解看我。
我摸摸椅子,问女儿:
“宝贝,是哪个刚刚踢到它了?”
“是我,母亲。”
“噢,是你啊,那你如何还不快向椅子道歉?”
女儿止泣,起身站立,说:“对不起。”
到今天,女儿10岁,从未有过迁怒和胡闹。
02
女儿三岁,平时早晚自己着装,时间长了,开始偷懒。
某晚,洗过澡,开始耍赖:
“母亲,你帮我穿衣吧。”
“好啊,不过,我有个条件。”
“哪些条件啊?”声音奶声奶气。
“我助你穿一件,你让我打一下你的屁股。”
女儿沉思一会,居然赞同了。
套上小T恤,“啪!”,穿上小裤衩,“啪!”,再套上睡裤,“啪!”。
手掌拍得惹火辣,女儿脸色委屈又不好炸毛。
眼角含泪,委屈睡着。
次日,我主动提出要帮她着装,女儿连连摆手拒绝:“母亲,我一个人会穿!”
自此,女儿掌握了独立和责任。
03
女儿四岁,傍晚带她公园散步,无故大哭。
“如何了,宝贝,舒不舒服?”
“不是的,母亲。”声音委屈里携带撒娇。
“那为何要哭呢?”
“我也不了解,我就是想哭!”哭声渐渐变大,有人围观。
我把女儿抱到别处,只我二人:
“难受就哭吧,你有哭的权利,哭好了告诉我。不过,你要了解,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走出一段距离,给她独处的空间和时间。
5分钟后,女儿过来抱住我:
“母亲,我不哭了。”
我看着她,鼻尖微红,眼神却是释怀通透。
自此,女儿掌握了控制情绪。
04
女儿五岁,婴幼儿园大班,开始好奇男女孩有什么区别。
“母亲,我从哪儿来?”
终于等到了这个千古难解的问题。
不模糊讲解,立马整理东西,带她去了市图书馆。
人体解剖图、男女孩殖器外形图、性启蒙绘本......一一翻看。
“宝贝你看,这是子宫,这是......”
详细展示所有些器官,介绍每一个器官的功能,与非常重要的:
不同生殖器之间有什么区别。
“父亲提供的一粒种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和卵子结合,10个月后,你就出生啦。”
学会了入门知识,继续看绘本,教女儿怎么样保护自己。
“背心和裤衩遮住的地方不可以让人碰,有人碰了要大声尖叫,并且告诉母亲......”
自此,女儿不再好奇“性”,并且掌握了自我保护。
05
女儿六岁,嘴馋。
某次,带她一块去超市,惊喜连连:
“母亲,薯片!母亲,可乐!母亲,巧克力!母亲......”
“嗯,看到了,想买?想吃?”
“想!”
“宝贝,想吃就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是熊孩子;懂分寸能克制自己,那才是乖孩子。 ”
接着问:
“你想做熊孩子,还是乖孩子?”
“母亲,我想做乖孩子。”
“真棒,宝贝!那将来你能克制住自己吗?”
“能!”女儿笑,眼神坚定。
“好的,乖孩子,大家结账回家吧!”
大步流星,毫无留恋。
自此,女儿掌握了任何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经得住魅惑。
06
女儿七岁,开始爱美,还和同班女孩比美。
某日,放学回家,窝进房间便开始翻箱倒柜,一塌糊涂。
“母亲,我明天要穿一件更漂亮的小裙子。”
“为何呢?”
“可可(女儿同学)今天的裙子非常漂亮,我明天要比她更漂亮!”
30分钟后,女儿还在翻找,我搭话:
“宝贝,你能帮母亲一个忙吗?”
“可以啊,母亲你说。”女儿停止翻找。
“晚上跑步我是穿连衣裙配高跟鞋,还是运动服饰配跑鞋呢?”
“当然要穿运动鞋啦,穿高跟鞋你会崴脚的!”
“可是运动服饰没连衣裙好看啊,穿了运动服饰,我就不美了。”
“不是的,母亲。跑步就要穿运动服饰,要穿得舒服才行。”
“嗯,你说的对,母亲也这么感觉。”
停几秒,接着说:
“人穿衣是有原则的。一看场所,母亲不可以穿着连衣裙高跟鞋跑步,也不可以穿着运动服饰去宴会;
二看舒适度,咱们自己穿得舒服才非常重要。漂亮与否,是一件衣服就能决定的吗?”
女儿不说话,若有所思。
次日早晨,女儿上学的着装,一如平常。
再去看她的衣柜,已然整整齐齐。
自此,女儿知道了什么是美,美的原则。
07
女儿八岁,我开始每周给她五元的零烧钱。
“宝贝,从目前起,我每一个星期会给你五元零烧钱,你想买的,要自己付钱。”
“哇!谢谢母亲。”
没几天,女儿开始跟我唠叨:
“母亲,学校里的东西好贵,价格是外面的两倍呢!”
原来,女儿买橡皮,学校超市两块钱,外面的商店才一块钱。
哈,这巨大的差价深深地刺激到她了。
第二天放学,女儿又跟我撒娇:
“母亲,学校里的东西真的太贵了,你能不能帮我付一半的钱?”
这次是笔记本,学校里卖三块,她想让我承担一块五。
“不能,假如你真的想要,那购物前可以货比三家啊。大家已经说好了,不管买什么,都由你买单,实惠或者贵价,跟我无关,我不可以助你承担。”
几日后,再问女儿钱是如何使用的。
她拿出了小账本,支出、用处、余额、存储,一应俱全。
自此,女儿有了精确的资金定义,掌握了怎么样用钱,怎么样存钱。
08
女儿九岁,小学三年级,课程加重,作业繁多,隐约不想上学。
某日,夜深,女儿伏案默写,有的丧气:
“母亲,念书好累啊,人为何要念书?”
“累?”
“嗯......我感觉好累......”女儿低头。
把她叫到跟前,面对面,讲个故事:
“一棵树,长一年,只能当做柴火;长十年,可做板凳;长二十年,可盖房屋,可做顶梁柱,可做家具,你感觉哪种最有用,最牛B?”
“盖房屋,做家具的最牛B。”女儿答。
接着说:
“一个孩子子,小学毕业,可以做保安、小商小贩。
初中毕业,可以学门技术活,譬如木匠,瓦匠。
高中毕业,可以学机械维修,修个摩托车、汽车。
大学毕业,可以设计高楼大厦,可以操控火车地铁。
到了硕士博士毕业,甚至能创造不少大家都想象不到的东西,你感觉什么厉害?”
“嗯......博士和硕士。”女儿抬起头。
“孩子,职业只有高低之别,没贵贱之分。就像小树,有用,但用处没大树多。
于人而言,读的书越多,价值越大,社会地位越高,离我们的梦想也就越近。
你想抓住我们的梦想吗?”
“想!”语气坚定。
“那,了解了?”
“嗯,我懂了,母亲。”女儿起身回房,继续默写。
自此,女儿掌握了主动学习,成绩一路出色。
09
现在,女儿十岁。
回顾起来,成长的道路磕磕绊绊,多的是言不尽意的曲折跌宕,却也不乏看着她渐明事理的喜悦和安慰。
教育,一直都是潜移默化的。
把握住每个教育契机,学会好对话的分寸和尺度,这世上,便没教育不好的孩子。
来源介绍:小豆婶儿,本文源自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图片源自摄图网。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