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近几年,成人的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愈加多的年轻爸爸妈妈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办法,在媒体的大力引导下,孩子的教育问题被看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些高度。
但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好像依旧层出不穷。
而且伴随对教育问题的深思,社会和家庭对“妈妈”这个角色的需要愈加严格,“妈妈”这个身份变得愈加要紧,身为人母,变得愈加焦虑了。
02
前不久有一位母亲对我说,为了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她可谓连哄带骗,连鼓励带表彰,连鼓掌带点赞,大张旗鼓地像个神经病!
近期她女儿迷上了舞蹈,每天练下腰,有一次她女儿写作业又磨磨蹭蹭,她居然灵机一动说:“你十分钟内写完作业,我就给你下个腰!”
说完将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什么时间变得这么贱了!
为了让孩子认真学习,自己真的什么都敢干啊!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体重,肚子圆得像个地球仪:“还下腰呢!我哪有腰啊!”
听她说完我噗嗤一声笑了,笑完又感觉特别辛酸。
期望孩子专注写作业,培养高效学习习惯;
期望孩子赶快写完作业,早早休息,长好身体;
一方面期望孩子学业上不要有那样大重压,不要太辛苦,一方面又期望孩子出类拔萃,有大好前程;
一方面为孩子殚精竭虑,耗尽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绪,让自己正能量满满。
还要不时的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什么问题处置得不好,让孩子受了委屈。
大家这类当妈的人,真的是活得怂且卑微!
03
但即便如此煞费苦心,是否成绩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母亲对我说,自己从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开始陪读,一直到目前女儿上初中二年级,她不但没把孩子培培养什么学霸,反而和孩子关系愈加僵,目前她和孩子根本无法平心静气说话,一张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非常失败,为何会如此?
通常情况下,失败的教育不能离开这三个缘由:孩子不努力,父亲不出力,母亲用蛮力。
1. 孩子不努力
教育的主体是哪个?是孩子。最该努力的人是哪个?是孩子。
但反观目前的教育近况,最最努力的人是哪个?是母亲!
我常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带娃上课的母亲,她们肩上背着书包,手里拎着提包,怀里抱着各种各样的杂物,一边走路带风,一边不停的催促: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而身边那个孩子,手里玩着玩具,双眼左顾右盼,虽然被母亲逼迫着,催促着,却一脸事不关己,岁月静好。
到底是哪个去学东西?到底是哪个怕迟到?
有记者过去到一家知名教育机构去采访,发现里面除去学生爆满以外,每间教室的后三排坐的全是父母,还有一些父母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监督有哪些用途。
甚至还有一些陪读的爷爷奶奶,不能不戴着老花镜,一边听讲,一边抄笔记,说是:“虽然不理解,但可以先抄下来。”
这种全家总动员的学习状况,想想真叫人感动到泪目,但同时,也给了孩子一个暗示:学习是全家人的事,不是孩子我们的事。
所以目前的孩子一直喜欢拿父母当说辞:
不是我不学习,是我妈没给我烧钱报班;
不是我不念书,是家没这个环境让我念书;我父母小学都没毕业,凭什么让我努力?
不少文章,父母在看,孩子也在看,当大家劝导父母多念书,多学习,和孩子一块成长进步时,居然被不少孩子理解为,自己不上进是由于父母不上进。
这个理由可以说是很“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不管大家为孩子付出了多少,第一需要意识到:孩子是教育的主体,孩子是自己学业的主人,家庭和学校环境虽然对孩子的成长有影响,但最后孩子会走哪种路,还是取决于他们自己。
不管教育使用什么办法,假如没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力,假如没让孩子自发地去努力,父母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适得其反。
2. 父亲不出力
不知你们发现没,在上面那张父母陪读的照片里,有爷爷,有奶奶,有母亲,就是没父亲。
可能这只不过一个巧合,可能不是。
朋友小欧坦诚地跟我说,自己从来不放心父亲去陪孩子上课,一般她陪着去上课,可以在教室外面听两耳朵,万一孩子哪儿不会了,还能指导二三,如果父亲去上课,估计就是打满两场手机游戏就回来了,孩子讲的什么他不了解,也不关心。
不关心就不关心吧,哪个让咱都说了,学习是孩子我们的事呢!
但他们不说话还好,一说话就戳你肺管子。
小欧说有一次她带孩子去学钢琴,孩子抹着眼泪说不要去,正僵着,她老公很准时出现了,大叫着说:“这都报了多少课了,每天给孩子报课,连玩的时间都没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个钢琴吗?!不会钢琴影响考大学吗?!”
你们也常有如此的感受吧?
在这个家,你是亲爹,我是后妈。
亲爹永远都在“为孩子着想”,而后妈,永远在和孩子“对着干”。
每当孩子在困难面前退缩,母亲和孩子较劲,鼓励他坚持的时候,“亲爹”一直跳出来给“后妈”泼一瓢冷水:孩子重压够大了,你每天这么逼孩子做什么!
有一种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当爹的一般做惯了甩手掌柜,根本不了解要规范一个能量爆棚的熊孩子有多难,也根本不知道需要多少次试探才能帮孩子找到一个合适他们的出路。
在不少父亲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赏花是一样一样的,想起来了就看一眼,想不起来,就连看也不看。
3. 母亲用蛮力
孩子不努力,父亲不出力,老师给重压,在这种大背景下,母亲即使情商两万里也难免会着急焦虑。
于是就促成了教育失败的第三个原因:母亲用蛮力。
什么是蛮力呢?就是你花费的力气比较粗糙笨拙,力量虽然非常大,但可惜没什么成效,反而导致了伤害。
我表哥的孩子去年中考,中考试前夕嫂子找到我,说孩子学习劲头不足,上课常常走神,已经被请了不少次父母了,说的眼泪汪汪的,特别可怜。
我心里想,这小外甥如何这么不懂事,于是就叫过来筹备训斥一顿,哪想到他跟我说的却是另一种情形。
他说,自己不过是一次考试失误了而已,结果就像踩了雷区一样把妈妈引燃了。
从那次考试失利开始,母亲就像学了紧箍咒一样每天催他看书写作业,致使他一听到母亲说话就头疼,而且母亲一做完家务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边,像一个活的摄像头似的监控着他。
他很了解母亲的用心良苦,但这种匆忙逼迫的方法让他感觉非常压抑,反而更不想学习了。
嫂子的这种状况就像我在文章开头说的那位下腰的母亲一样,由于太想太想让孩子学习有起色,就有点不择方法了。
可是有的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会事与愿违。
就像那个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会拼命的攥拳,但攥得越紧,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边焦虑的父母不在少数,但真的可以让孩子根据期望中去成长的,少之又少。
教育不可以用蛮力,要用巧劲,可能反而能四两拨千斤。
04
假如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扁担,最容易于行走的方法是父母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
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父母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应该是均衡的,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假如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非常吃力,双方不均衡,不协调,就会让中间的孩子左右为难。
成功的教育一直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然各有各是什么原因,但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衡。
母亲这个角色非常重要,但也没那样要紧,大家不只要演好母亲这个角色,更要演好大家自己。
怎么样演好自己呢?
非常重要的首要条件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还给孩子,把父亲的职责交还给父亲,一家人各司其职,各归其位,家庭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聪明的母亲绝不是事必躬亲,要了解迎难而上,更要了解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