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1、争分夺秒的早晨
眼看就要迟到了,3岁的洋洋不愿起床,母亲强硬将洋洋从被窝拉出来,结果洋洋大哭,母亲责怪洋洋不懂事……
试一试这么做:
1.尽可能客观地表达我们的情绪,简短告知孩子假如他继续这么做的后果。
2.就事论事,不要给孩子贴不懂事等标签,也不要在结尾处加上“我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的话语。
3.多借助祈使句,少用否定句,可以尝试将语句的“你”都替代成“我”。 如“我期望你能立刻起床,我相信你也不想上婴幼儿园迟到。”
4.功夫用在平常。晚上让孩子早点睡,尽快让孩子习惯用闹钟叫醒自己而不是母亲,让孩子了解上婴幼儿园迟到了,更难过的是自己而不是母亲。
以上四条或许能在忙碌的早晨助你减少冲突发生的概率。
冲突2、吃晚饭前,母亲怎么说都没听见
到了吃晚饭时间,4岁的苗苗为看动画片不吃饭,于是母亲“啪”地把电视关掉,并责骂苗苗叛逆,苗苗感到十分委屈,放声大哭……
试一试这么做:
在提示无效后,可以用强硬实行的方法结束冲突。看着孩子的双眼平静地说:“我需要你立刻关掉电视,洗手吃饭。不然,你将来三天都不能再看电视了。”
也可以选择和孩子商量,比如:“你再看10分钟电视,关掉电视洗手吃饭,吃完饭后再继续看。”
在强制实行之后,事后还要和孩子讲讲道理。可以选择晚上伴随孩子睡觉的温馨时光,跟他说说之前的事,两个人一块商量一下解决的方法。当然不要忘记告诉孩子,虽然母亲批评了他,但他还是母亲最喜欢的宝贝!
冲突3、在公共场合,孩子不上台面
父亲带6岁的咚咚去学游泳。首次游泳课上,咚咚有点害怕,结果最后一个下水。下了课,父亲立刻跑过去,批评咚咚胆子小。咚咚非常不服气,感觉自己首次当然做不好……
试一试这么做:
用鼓励的语言而不是消极的指责来让孩子逐步提升。对于咚咚,父亲可以说:“你今天首次来,能携带板子游已经非常棒了,如果再勇敢一点会更好!只有不怕水才能游得好,我期望下次你能做到自己下水!”相信如此孩子更容易同意。
总结:跟孩子说话的4个要素
1.谨记对事不对人,一事一议,不要过多联想,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讲道理要选择适合的机会,假如彼此都快情绪失去控制时,讲道理会演变成“到底应该听哪个”的权威性的争执。
3.语言要明确,便于实行,比如孩子没整理好我们的玩具时,父母不要笼统地说:“你就了解玩,你又不整理玩具。”而要说:“我期望你能把玩具都放到盒子里面去。”
4.不要将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也不应在大庭广众下批评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