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北大教授: 早早送孩子出国, 会让他们迷失文化之根

   日期:2024-09-12     来源:www.oepgc.com    浏览:385    
文章简介: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乃至气候和环境等很多原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间不可防止地存在某些现象上的差异,但从“好的教育”出发,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至少差别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只需要双眼向外,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

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乃至气候和环境等很多原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间不可防止地存在某些现象上的差异,但从“好的教育”出发,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至少差别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

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只需要双眼向外,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双眼向内,从古时候中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论语》是人类的教育圣经,那才是中国人取之不竭的思想宝藏。

作者: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本文来源:作者于2016年5月29日在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化人才的道路”平台上的演讲,发表于《中国年轻人报》2016年6月6日第10版。

中西教育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吗?

杨绛先生说,“好的教育第一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大家好学和不断健全自己。要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假如根据这个标准衡量,中西教育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吗?

在很多人看来,中西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不但有差异,而且差异非常大,不但差异非常大,而且西方教育要比中国教育好。这个西方,主要指的是美国和英国。

于是,近年来漂洋过海远赴异乡寻求“好的教育”的孩子如过江之鲫。有条件的要出国,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出国。过去父母的问题是,我的孩子需不需要出国?目前父母的问题是,我的孩子什么时间走适合?这类父母唯一没考虑的问题是,到了美国和英国,就可以得到他(她)们所期望的“好的教育”吗?

近年来,一些旅居海外的人士依据体验和历程,对中西教育差异进行了比较。这类比较一方面丰富了大家对于教育的认知和理解,但其次,模式化、定义化和抽象化的二元对立也损害了大家对于教育的正确认知和理解。

概括说来,经常见到的差异主要体目前:在教育目的上,西方教育是公民教育,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西方教育强调自由,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中国教育强调纪律和秩序,泯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上,西方教育是温和的启发诱导式教育,中国是严厉的填鸭灌输式教育;与,西方教育是平等、对话和交流,中国教育是虎妈狼爸式的高压,等等。

如此一种非此即彼的“脸谱化”比较在去年夏季那部很热门很热门的BBC纪录片——《大家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中达到了高潮。在那部纪录片中,中式教育被塑导致一副僵化、刻板、严厉的“狰狞面目”,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后的考试较量中,它居然战胜了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英式教育,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关于中西教育比较的讨论。

令我困惑的是,尽管讨论铺天盖地,但几乎极少有人去质疑这部纪录片的真实性。我的意思并非说,纪录片是假的;我的意思是说,纪录片是真的,但纪录片所展示的问题可能是假的。当初,首次看片子时我就产生了一丝疑惑,中英课堂之间的差异有那样大吗?纪录片里所展示的所谓“中式课堂”,看起来更像是根据一个事先写好的剧本导演出来的。

事实证实了我的猜测。五位中国教师中的三位,现在都在英国工作和生活,而那位被觉得是最“中国化”的严厉老师,事实上从1997年起就定居英国了。他(她)们真的认知今天中国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吗?另一个被披露出来的事实是,在拍摄过程中,当中国教师试图依据真实状况做出调整时,却被导演组需要需要根据事先确定好的模式去呈现所谓的“中式教育”。也就是说,“面目狰狞”的“中式教育”非常可能是BBC纪录片导演组想像出来的产物,未必符合今天的中国教育现实。

事实上,它只想达成一个戏剧性的传播成效:一个不被认同的中式教育模式最后战胜了一个被常见认同的英式教育模式。这个“不可思议”的结果或许早在开机拍摄之前就被预设好了。那些呈现了“中式课堂”的中国教师,不过是BBC招募的演员罢了。具备讽刺意味的是,这部“真实记录”中英教育差异并引发巨大关注的纪录片甚至招致了英国当地人士的不满。从某种意义上说,BBC纪录片成功达成了自己的商业目的,却并没同样成功地帮助大家增进对教育的理解。

我的看法是,因为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乃至气候和环境等很多原因的不同,中西教育之间不可防止地存在某些现象上的差异,但从“好的教育”出发,事实上二者之间并无本质差别,至少差别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大。

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只需要双眼向外,更需要的是双眼向内

在开始下面的讨论之前,我想严肃指出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中式教育,并不仅意味着当下中国的教育,而是包括了自孔子以降中国数千年来的教育理想、教育传统和教育精神。

大家之所以对当下中国教育产生很多不满和批评,并未必说明中式教育本身存在多么紧急的问题,恰恰相反,是由于大家目前背离甚至遗弃了古时候中国教育先贤的优良传统。

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只需要双眼向外,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的是双眼向内,从古时候中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论语》是人类的教育圣经,那才是中国人取之不竭的思想宝藏。

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家可以更明确地看到,那些“脸谱化”的中西教育比较所存在的问题。譬如,西方强调价值观教育是事实,今天中国缺失价值观教育也是事实,但在大家的老祖宗那里,价值观教育却一直是教育的核心。这个价值观就是教人怎么样做人。

孔子的最高教育理想是“仁”。“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什么是“仁”?子曰:“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此的教育理念,不只与西方最有影响的柏拉图的“哲学王”教育思想、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而且要远比后者更为丰富和超越。

在古时候中国,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道德,第二才是具体的常识和技能。“士先器识,而后文静。”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实践了孝悌信爱仁等一系列道德目的之后,还有余力的状况下才去学习文化常识。《大学》则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韩愈的教育世界里,“传道”是教师的最重要职责,“授业”则在第二,先后顺序十分明确。

20世纪以来,痛感于专业化教育所带来的狭隘和封闭与对人的全方位进步所产生的局限性,西方顶尖大学纷纷进行了以通识教育为标志的本科教育改革,中国大学现在也加入了这一行列。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克服高等教育中日趋紧急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凝聚社会的共识,培养出一个对于自己、对于自己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方都有着全方位理解的完整的人。

如此的思想其实早就存在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之中,而且境界要更为高远。由于西方教育只意识到了“通识”的价值,而孔子则强调的是更高层次的“通德”,“通识”尚在第二。道义要远重于职业。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分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德行为最高科,言语次之,政事又次之,文学(即常识)在最末。德行科的代表人物颜渊——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便学了满身本领,假如违离于道,则宁愿藏而不需要。

位列文学科的子夏也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方法虽然要紧,但恐怕会妨碍远大事业,所以君子不去从事它。最极端的例子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那真的是怒不可遏,直接咒骂樊迟是小人了。“小人”是孔子最严厉的批评,比起批评大白天睡觉的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要紧急多了。

这种“重道轻术”的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社会的进步。在古时候中国,方法被叫做“奇技淫巧”,那是连青楼女子都不屑为之的末技,为何今天反而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教育目的了呢?

今天,大家在批评中国教育抹杀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总是很推崇西方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尊重与培养。却不知,尊重学生个性恰恰是古时候中国教育思想的精华。

孔子对中国教育所做出的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因地制宜”的伟大思想。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完全依据子路和冉有些不同点性格特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家需要深思的是,为何2000多年前就能达成的教育理想,今天反而办不到了呢?手里捧着老祖宗的金饭碗,大家又何必舍近求远,去西方寻求教育的真经呢?

今天,大家在批评中式教育强调统一标准答案的同时,总是很推崇西方教育的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其实,即便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也从来没提供统一的答案。

如此的例子在《论语》中比比皆是。譬如,同样一个“仁”的问题,子张、樊迟、宰我、子贡、颜渊、仲弓和司马牛问过,孔子的答案都不同。其中,子张问过两遍,樊迟问过三遍。关于问政,子贡、齐景公、子张、季康子、子路、仲弓、叶公和子夏问过,孔子的答案也不相同。类似的例子还有“孝”、“君子”,等等。

为何大家目前反而必须要强调统一标准答案了呢?事实上,强调统一标准答案恰恰是西方“标准化考试”的结果。尤其是在推行大规模机考之后,只有使用唯一答案才能被电脑迅速辨别——这恰恰是人被机器奴役的一个明证。标准化考试在为西方大学提供一定量上的入学依据的同时,也遭到西方教育界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并由此致使顶尖大学的招生录取不依靠于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而代之以对学生的整体性评价。那些在西方教育界也未必形成共识的“标准”,大家为何反而还要奉为圭臬呢?

今天,大家总是推崇西方教育对每个孩子的看重,特别是一些在中国仿佛什么都不可以的熊孩子,一旦到了美国,立刻就变成了出色人才;不像中国的中学,只盯着那几个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尖子生,其他学生全是“陪读”。这的确是事实。然而,古时候中国的教育不是如此的。孔子说,“有教无类”;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须主动地给我点见面薄礼,我没不尽力教的。为何大家今天反而要把学生根据考试成绩高低分为三六九等了呢?

今天,大家总是十分推崇西方的诱导式教学,批评中国的填鸭式和满堂灌。其实,诱导式教学法虽然来源于苏格拉底,但在西方教育界的大规模时尚不过是二战之后的事情,而且现在对此仍然存在颇多争议。至少在美国,尤其是在殖民地时期打造的以培养牧师为目的的学校里,教学方法是不折不扣的填鸭式。

不管理解与否,学生需要死记硬背大段的圣经和拉丁文文献,并以此通过考试。在哈佛建校后的头两个世纪里,学生天天都要背诵规定的学习内容。这甚至引发了1834年持续一周的骚乱,并致使几乎所有些小学二年级学生被开除。

而恰恰在古时候中国,教学反而是诱导式的。孔子在日常随时随地用我们的志向、学问、行为举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所以颜渊才会由衷地慨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惑,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无法抗拒。”

今天,大家在批评中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学校管得过多过死的同时,总是拿几乎什么都不管的美国教育部做对比。其实,老子早就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教育之道在无为,“自化”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他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不可以翻来覆去,多事琐碎。对于今天大家层出不穷像“翻烙饼”一样的教育改革手段而言,这难道不是当头棒喝吗?

所以,问题的重点不在于中西教育有什么差别,更要紧的是要问为何大家目前遗弃了古时候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不在于大家到底要向西方学习什么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办法,更要紧的在于怎么样挖掘古时候中国的教育智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

西方教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大家从“他者”的角度更了解地看到自己的问题,但教育的“真经”其实存在于大家的内心。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常识,也不仅仅是练习技能,甚至不完全是培养能力。归根到底,教育和文化紧密相连,要使学生愈加成熟,更富于智慧,帮助他(她)们打造起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可。

教育要叫人认识到,你是哪个,你身在什么地方,你的根在哪儿。恰恰在这一点上,把孩子早早送出国,他(她)们会迷失我们的文化之根。那些目前一窝蜂把孩子送出国的父母,早晚有一天会后悔。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他(她)已经不再是你,不再是中国,甚至也不是他(她)所在的地方。操着满口流利的英语,拥有超凡出众的能力,或许还能在跨国大公司中获得显赫的地位,但他(她)却不了解自己是哪个,你也不了解他(她)是哪个。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如此的痛苦和打击是毁灭性的。

我想,这或许就是大家这一代中国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怎么样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承担起教育的当地责任?让大家的孩子,在家门口就可以同意到好的教育,天天可以见到父母,遵循我们的天性健康快乐地成长,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一每天成长为具备全球视线的负责任的公民。这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在每一位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个梦想必然会早日达成。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