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延迟满足的诀窍,居然不在于“延迟”?

   日期:2024-09-12     来源:www.sirhui.com    浏览:453    
文章简介: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每一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每一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立刻吃掉这块棉花糖,但倘若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样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18年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可以等待更长期”的孩子,也就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于是不少人开始刻意去练习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却忽略了“延迟满足”的内在逻辑,反而对孩子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文/宇言  转载自公众号“闫涵母亲”

女朋友L的儿子3岁,行为规矩,极少哭闹,让大家羡慕不已。

说起带娃妙招,L有条“获胜秘籍”:延迟满足。

当L的儿子还是个小婴儿,想吃奶要扯着嗓子哭够3分钟才会等来母亲的怀抱;想要某样玩具,玩具就在手边L也会等一会儿才给拿;想吃零食,需要努力表现才能得到……

一个看着非常有自控力的小男孩就如此炼成,L对我们的教育成就亦相当认可。

一天大家聚餐,L去洗手间,她儿子看母亲走远,立刻抓起刚刚母亲不许他吃的零食塞进嘴巴,然后又抓起一把……等L回来,儿子已然成为乖孩子。

餐后大伙逛商场,L的儿子站在一排玩具车前,双眼放光,L像平常一样转身离开。我在不远处,看到L的儿子在母亲背后,狠狠踢了小汽车一脚,又把一排玩具车都推倒,才紧跑几步跟上母亲……

这个母亲引以为豪的乖男孩,长久以来压抑我们的愿望,不敢对母亲提需要,也不敢反抗母亲的命令,只能通过极端方法发泄情绪,甚至,跟母亲相处时都透露着疏离和冷漠。

这所有,都是被误读的“延迟满足”惹的祸。

“延迟满足”第一宗罪

越困难得到的东西越想要

成年人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当然是平常困难得到的东西,孩子也一样,总是对不能手的东西维持热情。

欲望处置得好可以“化魅惑为动力”,处置不好就会“被魔鬼牵着鼻子走”。大家当然都期望让孩子“化魅惑为动力”,但大家会辩别孩子的欲望和需要吗?

饿了想吃、渴了想喝是本能,不被满足就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超出规则以外的东西,才是欲望,是可以拒绝的范围。对孩子所有需要都不假思索地“延迟满足”,或干脆置之不理,结果总是适得其返,欲望真会变魔鬼。

“延迟满足”第二宗罪

母亲的爱需要我用“乖”去交换

“假如我表现得更乖,母亲就会满足我的需要,就会更爱我。”这是处于等待中的孩子最真实的想法。长此以往,每次母亲不准时回话,孩子都会感觉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如此的等待越多,孩子安全感觉到的影响越大。假如小孩子吃喝玩的需要被母亲无理由地拒绝或延迟,孩子会对存活环境充满不安和恐惧,精神安全感也非常难顺利构建。有的孩子出现较强的攻击性,也和没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延迟满足”第三宗罪

“想要”是错误的

大家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无比信赖大家,但在他需要大家时,大家却一直说不能或等一下,甚至不理不睬。孩子哭闹没用,挣扎没用……

日渐地,由于母亲的持续否定,孩子觉得“想要”是错误的、羞耻的。这种羞耻感,不断打击着孩子的自尊与自信,紧急者致使成年后没办法明确对其他人表达自我。

自控力一直都是由自己决定

孩子子不会情绪是什么,不开心时只能哭闹。当他们情绪失去控制,假如母亲能蹲下来讲:“母亲了解你的感受,非常想帮你。”孩子将得到非常大的安慰和鼓励。

母亲的接纳与共情,是孩子的情绪镇静剂。一点一滴的爱与理解,让孩子慢慢掌握自我控制。总有一天,日渐长大的孩子会了解:这件事的确让我非常难过,但没关系,过一会儿就会好的。

相反,假如母亲对孩子的哭闹只不过暴力制止或不加理睬,坏情绪就会一直积压在孩子心底,直至摧毁自我。

L的儿子面对喜欢的玩具,是自己控制住欲望决定不要,还是母亲在替他控制欲望?

答案显而易见。L对儿子所进行的“延迟满足”教育,由于缺少理解与尊重,成了干涉孩子成长的坏典型。而她的儿子,由压抑日渐变成愤怒,通过背地里“使坏”来发泄情绪。

正确地延迟满足,母亲可以如此做

对可以满足的事,延迟的同时告诉孩子缘由。

孩子要吃饼干,看看表也确实到了加餐时间。此时,假如你想用延迟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那你可以如此告诉孩子:“你想吃这个?好的,母亲了解了。这个时间大家确实应该吃点东西,不过请稍等一会儿,母亲要先洗洗手,再助你筹备好餐具,除去饼干母亲还可以给你筹备一些水果,而且你也要先把手洗干净……”

你可以多啰嗦一会儿,边说边做,动作慢一点,让孩子等得久一些。如此做的重点是,孩子了解个人的需要是被母亲理解的,了解母亲在为了满足自己而忙碌,整个等待过程中母亲都和自己在一块……虽然孩子或许会由于不耐烦而哭闹几声,但他会日渐了解,等待是有缘由的,他需要等待。

 对难以满足的事,绝对不要哄骗。

在商场里,孩子看中一件玩具。但家已经有不少玩具,于是选择拒绝。孩子开始耍脾气、哭闹,于是爸爸妈妈说:“你看,咱们今天没带够钱,先回去,等下次有钱了再来买。”但大家非常了解,根本没“下一次”。

这不是“延迟满足”,是欺骗,不只会破坏亲子关系中的信赖感,也会干扰孩子自控力的培养。

低龄孩子自控力非常低,他们只相信可以触摸到的、确定的东西。因此,只有当他们了解爸爸妈妈的承诺必然会兑现时,才可能发挥稚嫩的自控力。爸爸妈妈的哄骗,只能让小孩子习惯于飞速获得眼前利益。

所以,对待孩子,必须要言出必行。对于不可以买回家的玩具,大家要做的是先听一听孩子为何想要——先尊重、认同、接纳孩子的想法,再当机立断告诉他“不能”,与“不能”是什么原因。

“延迟满足”的诀窍,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

3岁以前,是孩子学习平复情绪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培养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孩子五六岁时更容易同意大人的管束。

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掌握适应各种规则,需要也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作为孩子最信赖的人,爸爸妈妈最应该做的,不是控制孩子的需要,而是理解他们,然后决定是准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或者难以满足。

当然,无论孩子的需要是不是合理,孩子都有知情权——他们有权利享受立刻得到满足的快乐,也有权利了解需要等待才能获得满足是什么原因,还有不可以得到满足是什么原因。

了解缘由,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培养好的自控能力。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