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母亲们真的会把孩子当朋友吗

   日期:2024-09-09     来源:www.aikejishu.com    浏览:740    
文章简介:昕昕4岁了,是个非常爱闹的小姑娘。今天晚上朋友来做客,带来了个同龄的孩子慧慧。

昕昕4岁了,是个非常爱闹的小姑娘。今天晚上朋友来做客,带来了个同龄的孩子慧慧。两个同龄的孩子,会比较玩的来吧。作为东道主,昕昕被父母需要非常热情,被需要主动拿出玩具来推荐。可是她们玩着玩着,昕昕居然打了慧慧,慧慧就哭了。两家大人看的莫名其妙,一家的在安慰慧慧不要哭,一家的在说昕昕如何那样不懂事。然后两家父母彼此安慰着:这么小的孩子闹点别扭非常正常。

我在旁边察看,其实两家的父母在彼此笑着开玩笑,说孩子子都如此,但笑容明显有的僵硬,我了解他们心里都不是滋味。慧慧的父母感觉委屈,我家孩子哪让人打过,做爸爸妈妈的如何不心疼,你家孩子什么问题啊。昕昕的父母感觉愧疚,朋友来做客,我家孩子还打人家,孩子真不懂事,给爸爸妈妈丢脸。两家父母又同时抱着相同的信条:不该为孩子子间闹事伤了大人的和气,不该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情绪。然后表面一团和气。

我又在察看两个孩子。昕昕在被说的时候,并没低头认错的意思或对着父母,反而要跑到慧慧的面前,双眼直勾勾的看着慧慧。慧慧则在父亲的怀里,放声的大哭,双眼也不睁。此时,两个孩子都没说话。但我想他们也被允许说话,他们肯定有不少话要说。昕昕会说:我看你还如此不,哼,活该。慧慧会说:父亲,我好委屈,她打我。

两方父母,两个孩子。这四个世界里,各自在我们的世界里出演着一部戏,然后彼此不推荐,没交流和互动。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里却都在犯嘀咕。

我想如此的场景应该非常容易见到。在唧唧歪歪非常费力才能听懂的孩子那里,他们常常非常不懂事,抱着我们的玩具不想和别的小朋友推荐,两个人为争一个玩具争的大动干戈,不考虑情境大吼大叫吵的大人心烦,在客人和客人的孩子面前毫无礼貌。然后大大家都劝着我们的孩子,你该让着人家,你该宽容,你该热情,你该理解,用他们的方法劝着。然后大大家也非常匪夷所思:只不过一个玩具,给人家玩玩又如何了,人家又不会不还你了。再说那样一个小玩具至于么,又不是什么好东西抢来抢去。大大家除去哄孩子就是在哄孩子了。全然不了解孩子们的世界里,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也非常诧异,是什么让孩子变得这么自私不懂事,是什么让孩子掌握了这么喜欢发脾气。是真的由于孩子被宠坏了吗?那样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我把昕昕带到卧室里,然后陪她玩。等到昕昕玩的又高兴了起来的时候,我边玩边问她,非常自然非常轻的问她,你为何要打慧慧呢?昕昕支支吾吾的说不喜欢给她玩玩具。我又问昕昕,你为何不喜欢给她玩呢?这个时候昕昕说了一个惊人的秘密:由于她掐我的小兔子!

我顿时间了解了。下午的时候,大家刚花13块钱给昕昕买了一只毛绒玩具小兔子,那是大家带昕昕在超市里逛的时候她很中意的毛绒玩具。他非常喜欢这个毛绒玩具,并且一直抱着她在跟她对话。昕昕一直自豪的跟大家说:小兔兔说了,和昕昕在一块她非常高兴。晚上的时候,昕昕拿出来和慧慧玩,慧慧就用手抓着兔兔的脖子甩了甩,非常随便的一个玩玩具的动作,然后昕昕就生气了,就打她了。

在这两个孩子的世界里,也发生了不同的一个心理过程。在昕昕的世界里,小兔子不是一个毛绒玩具,而是一个友好的伙伴,是自己心中理想的神。放在地上我都不忍心,你居然拿着脖子掐她,我要保护我的兔兔,我就要替她打你。打到你哭后,我就恶狠狠的看着你:如何,了解错了吧,看你还敢不敢欺负我的兔兔。在慧慧的世界里,小兔子只不过一个毛绒玩具,我想玩玩而已。在慧慧的世界里,她感到非常莫名其妙,你如何忽然就打我,你凭什么要打我,你是坏人。昕昕不说,慧慧也不了解,父母也都不了解。

两方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世界出了什么事,只不过用力哄着。父母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拿其他玩具来魅惑,以此达到让孩子停止哭的目的。但孩子的世界里出了什么事,他们不会过问。父母的世界里,孩子只不过不懂事,孩子只不过太小。

昕昕常常“不懂事”。母亲包饺子的时候他会去踢面盆,或者抱着一块面就跑。饭桌上昕昕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手去抓菜。刚换上的新衣服,昕昕会一屁股做在地上……

面对这类“不懂事”的时候,父母你常常在干什么呢?你如何跟孩子交流的呢?

父母常常创造了一个对立的世界:我是大人,你是孩子。父母常常用我们的眼光和世界去需要孩子:你该听话,在我忙的时候你要老实,在客人来的时候你要好好表现,你不该胡闹,给家人添乱,你不该为一个玩具争的不可开交,你不该把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父母也会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人家玩玩你的玩具又不会不给你了,一块玩多快乐啊,这么个东西有哪些好抢的啊……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这非常重要。你只有真的去知道他,理解他,成为他的朋友,你才能真的关心到他的成长。成为他的朋友,不止是要陪他玩,哄他高兴,更要走入他的内心,听他的心声,站在他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完成共情。总之,你要像真的对待一个朋友一样对待他,并尊重他是一个和你一样的人。

孩子也是人,也是有心声的。孩子也需要表达他的心声。

一味的阻止,指责,训话,安慰。这类事情并没多少实质的成效,除去让孩子暂时不哭,然后掌握做人后,并没多少实质的意义。反而让他感觉非常委屈,你是我的爸爸妈妈,为何你不理解我反而要指责我。他开始掌握不少做人的道理,但却开始日渐的失去了自己。所以你会发现不少人长大后真的非常有礼貌非常懂事非常出色,但就是不了解真的的自己是哪个,活得并不高兴。

不少婴幼儿教育专家都在告诉父母说话的时候要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不少父母做到了,但效果不好,由于他们的身体降下来了但他们的音调并没降下来。蹲下来的意思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假如他发脾气了,你要关心他为何生气而不是阻止他生气。假如他哭了,你要关心他为何哭而不是阻止他哭。这才是对朋友的尊重和关心。你要先了解他如何想的,才能真的的关心到他。你要听他哭着说完,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以为你想到是什么原因。

即便你猜到了缘由,你也要让他说完。在内技巧到表达后,孩子的情绪就会释放掉一半了。他得到了关心,得到了温暖,得到了爱。非常重要的是,他得到了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得到过并感受过尊重后,他才大概真的掌握去尊重其他人。

孩子学做人也势必是如此掌握的。做人的道理,是慢慢通过影响来掌握的,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或者道理,然后经过我们的实践,在我们的感受里完成升华,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被教会“我应该”。这非常不同,前者是自己掌握的,是有自我的,他了解做人但价值感并不低。后者却是被强迫灌输的,他了解该如何做事,却不了解如何做自己。关于教育上,只有把孩子真的还原为人,去尊重,去理解,孩子才可能健康的成长。他除去是大家的孩子这个角色外,也是一个人,拥有正常人所具备的需要。此时父母能做的就是,可以放手评判,听听他的心。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