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母亲改变孩子一生 五种母亲不懂交流

   日期:2024-09-07     来源:www.tlffgw.com    浏览:629    
文章简介:日常,大家常听到不少母亲如此与孩子交流:“你的房间一直非常乱,你什么时间才能把它整理干净啊?”“别忘了喂你的小狗!”“作业做完了吗?你一直等着我提醒!”“吃完饭后把碗筷整理好,为何一直要母亲来做呢?”听到母亲如此说,孩子们会有哪些样的反应呢...

 

日常,大家常听到不少母亲如此与孩子交流:

“你的房间一直非常乱,你什么时间才能把它整理干净啊?”

“别忘了喂你的小狗!”

“作业做完了吗?你一直等着我提醒!”

“吃完饭后把碗筷整理好,为何一直要母亲来做呢?”

听到母亲如此说,孩子们会有哪些样的反应呢?大部分的孩子一定会用不耐烦的语气如此回答母亲:

“好啦!了解了!”

“我一会儿就去,真啰嗦!”

大部分的母亲对上面的这类场景和语言肯定都不会陌生。日常,母亲随时随地需要与孩子交流,提醒他们错误的行为、教他们学东西、表彰他们正确的行为,等等。这类交流非常琐碎,有时还需要费非常大的力气,但还未必能达到母亲想到的结果,因此便出现了上面所说的那些场景:

母亲对孩子的行为不认可→孩子对母亲的教育感到厌烦→母亲日渐对孩子失去耐心

其实,不少母亲之所以会对孩子失去耐心,非常大一部分缘由是,她们走进了亲子交流的误区,并亲手为亲子之间的交流增设了不少障碍。每一位母亲与孩子交流,都是想知道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只不过母亲无意或有意饰演的那些角色,却抹杀了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勇气,抹杀了孩子想倾诉我们的欲望。

通常来讲,母亲所饰演的以下几种角色,将会非常紧急地影响亲子之间的顺利交流。

1、指挥型母亲

场景1、

厨房里,母亲正在站着择菜,孩子在旁边玩,母亲对孩子说:“辛辛,把你旁边的那个凳子给母亲搬来!”孩子装作没听见,心想:“你一个人不会过来搬吗?”

场景2、

客厅里的垃圾筒满了,母亲对孩子说:“辛迪,去把垃圾倒了!”孩子仍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说:“我不管!”

这类的母亲一直认为自己是母亲,是一家之主,因此自己有权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却不知,这种命令的口气常常会令孩子非常反感,有时,孩子为了表达我们的反感情绪,常常故意不听从母亲的命令,故意与母亲对着干。

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赖的人,母亲要时常转换一下思维。假如你的上司用命令的口气告诉你:“周末你需要加班!”听了如此的话你有哪些样的反应,是否会有满腔的怒气?在这种情绪下,即便在老板的权威下,你勉强赞同加班,但你是否也会把不满的情绪带到工作中?

同理,假如孩子常常在“命令”和强迫下去做一些事情,他们一定会有不少的不满和抱怨。假如孩子一直生活在不满和抱怨之中,不但不利于亲子之间的顺利交流,而且这也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值得母亲们注意的是,在亲子交流过程中,非常大一部分母亲并非喜欢充当“指挥者”的角色,而是常常会无意识地“命令”孩子。

比如,天凉了,母亲想提醒孩子加件衣服,但大部分状况下,这种意思从母亲的口中表达出来变成了:“天这么凉,还不去加件衣服!”本来是好心,但却让孩子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毋庸质疑,这也将成为母亲与孩子之间交流的一大障碍。

2、唠叨型母亲

场景1、

孩子的成绩只考了60分,因此耷拉着头不想理其他人,这个时候母亲说:“你这样垂头丧气是错误的,你应该振作点!”孩子不耐烦地说:“母亲,你烦不烦呀?”

场景2、

孩子放学一回家,就对母亲说:“今天我捉弄了老师一番,让他非常生气。”母亲说:“你应该为你的行为向老师慎重地道歉!”孩子听后非常失望,非常生气地对母亲说:“不需要你管,我一个人了解如何去做!”

都说女性善于唠叨,的确,在现实日常,不少母亲都饰演着“说教者”的角色,一直试图通过“唠叨”、“说教”教育孩子。比如,无论孩子干什么,她们总喜欢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不应该”如何去做……但孩子总是对这种“说教”非常反感,他们会觉得母亲不理解他们,而且母亲的“啰嗦”让他们非常厌烦。

正如上面场景所表明的那样,在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母亲的“说教”不但不会为他们解决问题,相反,它会使孩子的情绪愈加糟糕。

3、万事通型母亲

场景1、

孩子不小心跌倒了,这个时候母亲跑过去对他说:“看吧!你不听我的话,失败了吧!”孩子听后立刻趴在地上大哭,不愿起来。

场景2、

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了,母亲看到孩子的成绩单,开始对孩子说:“当年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我的成绩在班上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母亲还没有说完,孩子就哭着跑开了。

这类的母亲在孩子面前,一直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姿态。他们喜欢替孩子解决问题,常常给孩子提供一些劝告、建议或剖析缘由,有时甚至是长篇大论,在孩子面前一直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形象。

但令这类母亲非常疑惑的是,孩子常常会不买她的账。对于母亲的建议、劝告、剖析缘由,孩子总是是左耳听,右耳冒,有时甚至连听都不听,或者干脆捂起耳朵来。

孩子对母亲所说的话不有兴趣,大部分缘由在于母亲的交流方法。可以说,母亲这种“万事通”的角色已然成为了亲子之间交流的障碍。

4、判官型母亲

场景1、

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哭着回家了,母亲对他说:“我觉得成绩不好要怪你一个人!”孩子没理母亲,沮丧地躲进我们的房间里。

场景2、

孩子拿了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母亲如此对孩子说:“你的行为是不对的,我觉得你需要立刻把玩具还给别的小朋友。”孩子把玩具抱得更紧了,说:“不,我想要这个玩具。”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不少母亲一直试图充当“法官”的角色,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作出审判,而且审判的结果通常都是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虽然母亲的这种审判大部分是正确的,但孩子总是由于母亲没同意他的情绪而拒绝接纳母亲的审判。所以母亲的这种判官角色也会成为与孩子交流的一大障碍。

5、批评型母亲

场景1、

孩子晚上非常晚才回家,母亲生气地对他说:“你翅膀硬了,想飞了是吗?大家管不了你了,是吗?”孩子非常气愤地说:“是的,我不需要你管!”

场景2、

母亲在教孩子做一道题,教了不少次,孩子还是不会,这个时候母亲说:“你真笨得可以,哪个告诉你都会疯掉。”孩子生气地把笔扔在地上说:“我不学了!”

这类的母亲也是试图在证明自己是对的,孩子是错的,试图让孩子认可我们的看法和情绪。但她们喜欢用一种非常“冒险”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比如,借助嘲笑、讽刺、开玩笑、贴标签的方法来表达我们的看法。

批评型母亲的这种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亲子之间非常大的代沟和隔阂,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自尊导致非常大的伤害。

虽然以上的几种母亲在与孩子的交流中,都企图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但非常不幸的是,母亲在给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都忘记了认可孩子的情绪,因此也致使了亲子交流的障碍。

另外,母亲在无声无息中流露出的各种态度,无一例外地向孩子传递着令孩子沮丧、受挫的信息,那就是:孩子,你错了。

非常明显,类似的交流并不可以给孩子带来帮助,或密切亲子关系,相反,这种交流会给孩子带来不少的危害,如,抹杀了孩子表达的勇气、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自我深思的机会、阻断了孩子想自己负责的行为……

因此,每一位做母亲的都要深思一下我们的行为,自己是不是有过不经意间饰演这种角色的历程?假如没,那当然是最好;假如母亲确实发现了自己过去或者常常饰演这类角色,为了与孩子之间有效的交流,为了使亲子关系愈加密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母亲们就应该改变一下我们的角色了。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