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地用警示语或防护设施一味地“堵”,并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不可能拉上铁丝网,把江河湖泊全部封起来吧?假如学校和父母[微博]可以主动教会孩子怎么样自救,很多溺水的悲剧完全可以防止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酷暑难耐,清凉的海边、游泳池成为大家钟爱的避暑场合,但在畅快玩耍消除暑意的同时,不可以疏忽了安全。17日,深圳急救中心发布了近5年深圳“120”溺水接警统计报告:5年内“120”共接报溺水1220例,其中仅有10.8%的溺水者会自救,数据还显示,每年7、8月份是深圳溺水高峰期。
在外力营救到达之前,了解正确自救,是保证最后获救的第一步。在所有些溺亡事件中,除去水下状况复杂外,自救本领的匮乏是致使溺亡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如何自救,办法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平常多做些功课,筹备充分了才能在危险到来时增加被救脱险的几率。
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深圳溺水事故多发生在学生群体身上。相较成年人,中小学生更缺少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有人提出预防儿童溺水应该加大防范,然百密难免会有一疏,单纯地用警示语或防护设施一味地“堵”,并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不可能拉上铁丝网,把江河湖泊全部封起来吧?假如学校和父母可以主动教会孩子怎么样自救,很多溺水的悲剧完全可以防止。
笔者小的时候,每逢暑假都要在学校下发的《安全公约》、《安全保证书》上签下名字,格式化的条文上写着,不要到池塘、湖泊、水库边嬉戏、玩耍。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实质上是在推卸责任。学校教育中应当包含规范、系统而翔实的安全和自救教育,在平常加大学生游泳救护常识的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实质演练中获得更多好用的自救方法。这种知识的普及比学习文化常识更要紧。
在现代社会,大家对科技设施的依靠程度愈加高,自己抗拒突发灾难的自救和存活本领反而日渐匮乏。过去,厦门大学[微博]体育教学部在公共基础课中,将“爬树”正式纳入教学课程时,还招来不少非议,觉得是不务正业。目前看来,不只“爬树”课并不是多余,还应将诸如汽车被淹怎么样逃生、意料之外溺水怎么样获救、怎么样见义勇为、火场逃生需小心什么等等生命教育课在学校和社会中大力拓展。
生活路长,及早补上“自救”这一课,可能终身无所用,但重点时刻决定了你能否保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