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母亲的行为是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日期:2024-08-08     来源:www.outfolk.com    浏览:346    
文章简介: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地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离别,促进孩子独立。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地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离别,促进孩子独立。

真的的母爱是渐渐离别的过程

本文说到的“妈妈”,泛指“爸爸妈妈双亲”,只在某些段落独指母亲这个性别角色,相信读者能自行甄别这一点。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大院中,有个叫小四的男生。小四家有三个女生,只有他这一个男生,他母亲极其宠他。他母亲是文盲,在我的印象中有的窝囊,好像极少和人说话,天天只不过买菜做饭。听说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后,他母亲一下变得很强势。先是不认可小四自己谈的两个对象,小四不听她的,她就喝药上吊,闹得十分凶。

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他母亲相中的一个女生结婚,他母亲对媳妇非常快由爱得要命变成恨得要命。除去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留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我们的家。小四硬要回去,他母亲就常常找个理由跟过来,晚上也住在小四家。当时小四住在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盘小炕,他母亲就和儿子、媳妇挤在一个小炕上睡觉。小四的孩子出生后,他母亲更找出各种理由不让小四和媳妇在一块。

在孩子两岁多时,有一天,小四失踪了,只给媳妇留了一张六个字的纸条:“我走了,不需要找。”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四再没出现,无人了解他是死是活。他母亲在他失踪几年后过世。真难想象她在过世前,心里会想些什么。每每想到小四,那个大家童年的玩伴,想到他小时候纯真无邪无邪的淘气样,与25岁时决绝的离去,我都惆怅万分,叹息母爱可能是一座宫殿,也会是一间牢狱。

在这里我不想对小四的母亲进行人性的、伦理的剖析,只想用这个极端的故事引出一个既普通、又尤为重要、却常被忽视的教养守则: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需要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离别,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妈妈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小时候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妈妈不可把自己功能扩大化

曾有一位中学生的母亲向我咨询,她的困惑是感觉和已上初中的儿子愈加陌生。儿子一回家就把自己房间门关上,她想多知道儿子,进儿子房间不敲门,事实上是为了查岗而搞忽然袭击。儿子对此表示非常不开心,抗议过几次,母亲不听,儿子就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了一张“闲人莫入”。

当妈的感觉非常受伤,她感觉自己努力去爱孩子了,却成了儿子眼中的“闲人”,心里备感失落。她说,我目前会按他的需要敲门后再进入,可是心里还是担忧,如此万一孩子做点啥事真的就一点也不了解了,那我将来还如何帮助他,如何教育他?

持有如此思维方法的爸爸妈妈,他们习惯于把我们的功能扩大化,不习惯伴随孩子的成长调整我们的行为界限。上婴幼儿园的孩子一个人在某个房间时,确实需要爸爸妈妈不时地过来关照一下,而一个中学生需要如此的关照吗?从这位妈妈的话中可以看到,她的担忧不过是孩子“万一”做的那个事情,这个“万一之事”可能是什么呢?打游戏?和女同学聊天?上黄色网站?自慰?不管啥事,哪一种是需要忽然推门进去解决的呢?

喜欢越界的爸爸妈妈一直表现出对孩子的极度关心,事无巨细地关心,其实他眼里没孩子,他只不过变相地表达了对孩子的不信赖和不尊重。尽管都是打着“关爱”和“教育”的旗号,但传递的一直让人厌烦的气息,孩子不会从中领会到爱和教育,只能领会到被侵犯。

有自尊的爸爸妈妈不会刻意去抓孩子的什么把柄,也会羞于面对孩子的窘迫。他要呵护孩子的面子,也不愿减少我们的修养,如此的心理在爸爸妈妈和孩子间自然打造出适当的距离,开始得体地离别。

所谓“离别”,并非慢慢舍弃对孩子的关爱,而是慢慢调整关爱的方法。没什么妈妈会明确地了解应该从哪一年哪月哪天哪件事上开始和孩子“离别”,就像她不会发现孩子哪一年哪月哪天比她长得还高中一年级样。成长变化随着着孩子的每一天,离别也随着一直。

从孩子脱离母体开始,整个成长过程就是持续的脱离:脱离胸部一个人吃饭,脱离怀抱独立行走,脱离监护单独外出,脱离供养自己赚钱,脱离支配进步自我,脱离家庭组建另一个家庭——爸爸妈妈从第一亲密者的角色中退出,让位给孩子的伴侣和他一个人的孩子,由“当事人”变成“局外人”,最后是爸爸妈妈走完生活旅程,彻底退出孩子的生活。

大家甚至可以如此理解,成长和离别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主次描述,成长说的是孩子的变化,离别说的是围绕这种变化爸爸妈妈所做的角色重要程度的调整。爸爸妈妈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逐步递减,角色范围一点点缩小,如此才能给孩子的生活腾挪出空间。在完善的母子关系中,这是很正常的心理的调整。

比如在女儿幼小时,几乎所有些父亲怀抱着可爱的女儿时,都会泛起醋意,想着以后什么毛头小子敢来抢走我的女儿,打断他的腿!可当女儿20年后出落得婷婷玉立,和一个小伙子牵手亲密时,被冷落旁边的当爹的却会满是欣慰,欣慰于女儿长大成人,有了我们的生活,有人代替自己去爱女儿,自己可以少操心了。

哲学家弗洛姆是对母子关系分析得最好的思想家之一,他觉得:“母爱的真的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期望孩子与自己离别。这里体现了母爱与性生活的根本不同。在性爱中,本是离别的两个人成为一体;在母爱中,本是一体的两个人离别为二。妈妈需要容忍离别,而且需要期望和支持孩子与她离别。

正是在这一阶段上,母爱成为一个至为困难的任务,它需要无私,需要可以给予所有,而且除去所爱者的幸福以外一无所求。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上,很多妈妈未能完成母爱的任务。自恋、盛气凌人、占有欲使妇女只有在孩子尚小时才能成为一个爱孩子的妈妈,爱幼小的孩子其实再容易不过了。而检验一个妈妈是不是真的具备爱的能力,就看她是不是想离别,并且在离别后继续爱着。

爱孩子还是爱控制孩子?

不会离别的爸爸妈妈,即便孩子成年、结婚,也要努力保留住对孩子的控制。他们总是喜欢一边事无巨细地包办,一边抱怨孩子的无能。如此的父母,其潜意识并不想让孩子独立,他要让自己在孩子的日常看上去要紧,于是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孩子的无关紧要感。与其说他极爱孩子,不如说他极爱那种对孩子的全方位把控,这种控制给他带来的收获感和强大感,让他对自己认可。

有位年轻母亲告诉我说,她的爸爸妈妈一直对她管得多管得严。譬如她从小热爱阅读,爱看古典小说、历史书本,却常常遭到爸爸妈妈的白眼和阻拦。他们期望她只看课本,觉得看“闲书”没用。到她目前成家且有了孩子,假期中偶然拿起本小说看看,她爸爸都会批评说,如何不看专业书?看小说有什么用?这位读者说,虽然了解爸爸妈妈爱她,但和爸爸妈妈相处的感觉却是“感觉真的是生活在地狱里”!

没被包办的人可能非常难想象被过度包办的痛苦。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也是一个年轻女子,最后的签名是“一个绝望的人”。她在信中陈述了她母亲无止境的包办带给她的痛苦,并把她曾给母亲写的一封信一并发给我,问我需不需要发给她母亲。信是如此写的:

从小到大,无论啥事你一直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一直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非常差,甚至在其他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致使我干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就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如此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法对待我,我如何可能不自卑?如何可能有自理能力?如何能掌握和其他人交际?你为何总是要冲到我前面?

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以后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自己,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讨价还价,不会和人交际,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地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爸爸妈妈假如固执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的世界只能狭小,甚至残缺。前面那位被降为“闲人”的母亲其实应该感到庆幸,由于她的孩子尚小,且会反抗,敢于公开拒绝父母对他自由的侵犯,说明孩子体内的“自我”还比较强大,他的世界还比较完整。

而这个女生敢于鼓起勇气写出如此一封信,也是出于自救的本能,所以我赞成她把这封信发给母亲。假如孩子对父母的操控完全麻木了,丧失了对“自我”边界的保卫,遭到的伤害或许是致命的。

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

有一次我听一位心理专家谈到一个刚做母亲的年轻女子自杀的案例,他称这个女子小周。小周工作稳定,老公体面,家境殷实,爸爸妈妈对她也非常不错,又刚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无人能想出来她为何会自杀。

最后,大伙都归由于产后抑郁,即这是个纯生理问题。但心理专家不如此觉得,他间接认识小周的一个好友,对她的家庭生活细节知道一些,他的判断是,产后抑郁只不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上,小周是死于爸爸妈妈的过度包办。

小周有一对极其喜欢包办的爸爸妈妈,从小到大的包办自不必说,上大学时她想考试报名离家非常远的学校,爸爸妈妈不认可,强迫她考试报名了离家只有两小时火车车程的另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在专业选择上,小周当时对心理学非常有兴趣,爸爸妈妈说学金融吧,这方面大家有路子,可以给你找人安排工作。

小周当时极不情愿,爸爸妈妈就软硬兼施地给她做思想工作,最后迫使小周就范。小周上大学后周末不愿回家,母亲就每周乘火车去一趟女儿的学校,除去带一大包吃的用的,还要带去洗好的衣服床单等,然后再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毕业后工作是父亲给找的,对象是爸爸妈妈帮助确定的,新房的所有家具,就算是一个废纸篓都是母亲给买来的,没小周自己插手的空间。

她结结婚以后,虽然家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却几乎没开过伙,都是在爸爸妈妈家吃。两年后孩子出生,妈妈更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包办了婴儿的所有。不管小周做什么,母亲都会说,看你笨手笨脚的,我来吧。小周常常像个局外人似的看着母亲给孩子着装、换尿布、洗澡,自己可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哺乳,其余几乎没插手的空间。

小周一直睡眠不好,有了孩子后,半夜要起来喂几次奶,母亲感觉女儿太辛苦,就不让小周晚上给孩子哺乳,代之以自己晚上起来几次给孩子喂牛奶。满月后,干脆把婴儿抱到自己房间,说反正以后这个孩子是由我来带,从目前开始让他习惯和外婆睡在一块。孩子过完百日后,小周快要上班了,母亲要小周干脆给孩子断奶,专心致志去工作。小周在我们的孩子面前彻底变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就在要去上班的前一天,这个刚做了母亲的青年打开窗户,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不忍心谴责小周爸爸妈妈,只想用这个悲伤的例子提醒父母,泛滥的母爱和泛滥的洪水一样,已不是河床里奔流的能量,而是破坏力和灾难了。真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不会一味放任我们的感觉,了解当令约束自己。自我满足感上欠缺一些,或许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疼爱。

我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某天某县官在衙门办案,堂上跪了两妇人,中间放一个不懂事的婴幼儿。两个妇人都声称孩子是我们的,自己才是亲妈,他们是假冒的。县官思忖一会儿,对两位妇人说,既然无人能说了解孩子到底是哪个的,如此吧,你两个抢吧,哪个抢到就是哪个的。两个妇人同时扑向孩子,孩子立即杀猪般地大哭起来。

一个孩子子如何能受得了两个成人的撕扯,如此抢夺下去会揪断孩子的胳膊或腿,甚至会要了孩子的命。一个妇人非常快表现出不忍,放下了,得到孩子的妇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县官看看这两人,一拍惊堂木,立即判定孩子是先放下妇人的,让衙役把抢到孩子的妇人拿下,众人无不对此表示同意和钦佩。

死活不放下的妈妈,不可以说她不喜欢孩子,但比起占有欲来,她更爱后者。

过去有媒体报道一位母亲陪儿子睡到19岁,甚至孩子上大学到另一个城市后,母亲离职到大学附近租房屋来陪儿子,理由是儿子不能离开她。大家对这位母亲多有批评,网上甚至有人猜测这位母亲是不是有乱伦倾向,或至少是“精神乱伦”。

乱伦之说我倒不十分相信,这个问题上,我赞成心理学家阿德勒对类似问题的看法: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教育错误所导致的人工商品。大家无需假设由遗传得来的乱伦本能,也不必想象,这种变态的本源和性有哪些关联。所以我宁愿相信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因为教育上的蒙昧和人性中的自私所致。而且这种蒙昧和学历无关,在当代生活背景下,它是自然天性退化的后果。

目前愈加明显的一个社会问题是,爸爸妈妈在孩子年幼时不愿和孩子亲近,把孩子扔给老人或保姆,理由是要赚更多的钱,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或者是迷信某种冷漠的“婴幼儿教育经”,譬如“挫折教育”、“孩子不可以多抱”、“哭声免疫法”等婴幼儿教育邪教,故意不和孩子亲近,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

这类错误认知使母子间丧失早期的亲密接触机会,没打造起畅通的理解途径,彼此理解就变得困难。待孩子成年后,爸爸妈妈总是是一方面对当初冷落孩子的做法感到后悔,有强烈的补偿心理,生硬地要塞给孩子不少东西;其次又有讨债心理,期望孩子回报我们的付出,听话并且和自己亲近。而孩子又不可能配合得非常不错,于是摩擦不断。颠倒的亲密顺序,让母子双方都感觉困惑。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

妈妈假如只不过单方面进步我们的专业常识和职业前途,而不进步作为妈妈的智慧,那样她在对孩子的控制上,可能不亚于开始提到的小四的妈妈。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旅游团,团里有一对母子,妈妈是大学教授,已退休。儿子是独生子,当时已36岁,有份很好的工作,尚未结婚,也没女友。两人都修养好,母子关系看着非常融洽,走到哪儿都形影不离。但在十几天的旅游中,大伙慢慢发现,教授对儿子管得实在太多,像管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子。从吃饭到买纪念品,啥事都要干预一下,儿子一直非常听话,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整个人也看上去有的幼稚。

有一天晚上大家十几个人在一块喝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唱歌,十分愉快。教授不喝酒,也不喜欢听歌,和大伙聊了一会儿说累了,要早些回房间睡觉,然后一边起身一边非常自然地喊儿子“咱们走吧”。她儿子非常明显当时并不想回房间,还想再喝一会儿,但他好像并不敢提出这个需要,有的犹豫。看他如此,大家几个人忍不住替他求情,期望教授自己先回房间,让儿子再玩一会儿。

教授淡淡一笑,轻柔却不容置疑地说:我了解他酒量,好了,今天不可以再喝了,走吧,早点回去休息。儿子尴尬地冲大家笑笑,无可奈何地站起身,乖乖地跟着母亲走了。大伙虽然都没再怎么说,但我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非常遗憾,也非常感叹。母亲不允许儿子独立,儿子就只能永远做小孩子,什么成年女性想和一个小孩子结婚呢?

阿德勒还在他的书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75岁农妇,她的儿子在50岁的时候还与她住在一块。两人同时得了肺炎,妈妈活下来了,儿子却去世了。当妈妈得知儿子的死讯时,悲伤地说:“我早就了解我没法把这个孩子带大的。”这位妈妈感觉自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从来没计划使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大家开始了解,假如妈妈未能扩展她的孩子与别的人的联系,未能引导他与日常别的人平等地合作,那样她有多么紧急的错误!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现象,不少青年大学毕业后不去找工作,或是结婚了还每件事依靠爸爸妈妈,不只经济上不可以独立,心理上也不能离开奶嘴。批评者的矛头一直指向青年,觉得他们之所以“啃老”,是出于懒惰和不思进取,甚至有人建议要通过立法来禁止“啃老”。这种把所有些责任都推给子女的做法并不公平。孤立地对青年进行道德否定,使大家没办法看清问题的真的根源,也没办法找到解决的出路。

自己会走路的人,哪个想让人每天搀着走?假如能自立,哪个想一直被爸爸妈妈供养?“啃老族”在本该如火如荼的年龄却出现意志瘫痪,这种状况和他们的成长史脱不了干系。我接触过一些“啃老”的青年,他们的成长一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爸爸妈妈极少有离别意识,一直包办,不愿让孩子独立;同时,又一直对孩子的种种不可以独立充满指责和鄙视。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变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脸皮,最后罹患自尊缺少症和精神侏儒症。

出于爱收回展开的手,并且作为赠予者维持着羞愧之心,这乃是最艰难的事了。”这道难点在当代社会中,更有赖于通过文化进化获得好的第二禀性而完成。

爱孩子但不可以丢失自己

预防过度干扰孩子的生活,除去树立有关意识,另一个要紧方法是妈妈应该进步我们的事业和喜好,把我们的生活收拾好。

全心全意关爱孩子,并不意味着需要丢失自己。爱孩子的母亲也可以穿得漂亮,吃得高雅,玩得愉快。假如一个妈妈除去工作或家务没其他喜好,没朋友,不喜欢逛街、不喜欢看书、不打牌,不懂时髦,那样非常可能她的唯一喜好就是全方位参与孩子的生活,这会使得离别变得分外困难。

不愿离别的母亲总是会以一个苦情母亲的形象出现,从年轻到老都活得苦兮兮的,这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好处。所以,不要做苦行僧式的母亲,要做享受生活的母亲。只有母亲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的幸福快乐。

作为已成年的子女,为防止爸爸妈妈对我们的过度包办,参加工作后就应尽可能独立生活,成家后更应该防止和爸爸妈妈住在一块。不要对爸爸妈妈心存依靠,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绳索捆住。要坚定地拒绝爸爸妈妈跨界,但要温和地抵抗。

遇见爸爸妈妈无端的干预时,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好好和爸爸妈妈交流,假如没办法交流,就一笑了之,说句“母亲你说得对,我了解了”,然后让爸爸妈妈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自己该如何干还如何干,坚持进行“非暴力抵抗”。忍不住时,偶尔顶撞爸爸妈妈一句、吵一架,不是那些问题,但尽可能不顶撞,不吵架。

自己要牢记的是:爸爸妈妈没恶意,只不过做事不妥,天下没完美爸爸妈妈,我的爸爸妈妈也可以有缺点。如此想来,我们的心就拓宽了。

爱包办的爸爸妈妈,刚开始遇见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不适,但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一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部分爸爸妈妈都期望我们的孩子生活得幸福。假如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得很好,就会慢慢适应这种变化,并慢慢悟到母爱是个渐渐离别的过程这个道理。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