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除去经由手眼协调的平面涂鸦以外,透过搭积木的过程,也能让儿童从小学习怎么样操作大小不同形式的积木,同时培养其对艺术、科学和数学的初步知道,与空间设计、建筑形构的基础。
注意观察很多儿童所创作出的积木模型,其实正是反映了他们所察看到的真实生活的实质结构;透过这类儿童亲手制作的模型,更可藉此来认识他们所认知的周遭建筑环境。儿童对环境的认知源于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对积木的形状及空间的学会,而其次,也因为空间是儿童刚开始感官的体认,因此达成空间定义的形塑,便成为是视觉空间智能开发的指针。
尝试透过对空间的体验与理解儿童们可以从中发现、认识、同意自我的本质,加上老师的巧妙引领,更能深刻的去感受积木这种不同材料的内部结构,与积木对外在物质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连贯性。
而爸爸妈妈亲陪同孩子一同游戏积木,更可让儿童从玩积木中悟出很多生活的哲理:生活就像搭积木,有成功,也有失败,甚至失败的机率比成功的机率还要高些,但人却不可以舍弃努力,才有机会成功。
积木婴幼儿的礼物
幼教专家Frederich
Froebel提出从做中学如此一套婴幼儿园的思想体制,创造出所谓的礼物(gift)模式'其中的主要设计,便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积木所构成,这类看上去平凡无奇的积木,却成为是他推进所谓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哲学基础的推手。他发现,当成人注意观察儿童在玩这类几何形状、立方体、圆柱和球状的积木时,从中可以学习到的是整体性的原则、内部结构的衔接、对立物的连结,而这些的常识皆能够帮助开发智商和身体的发育与成长。
在搭积木的游戏中,其特质并不像儿童在玩其它的玩具时,需要有成人的帮助与伴随,除此之外无须规则、也不需要电池,具备容易操作的特征,因而即使是随心所欲的搭,都能轻松的给予孩子一个完全不受干扰的即兴创作空间,遂能渐渐进步出儿童主动计划、创造、组织和游戏的能力。
搭积木与艺术、数学和科学
美国学者SuzanneKolodziej
尝试以积木为题,设计了一系列连结艺术、数学和科学有关的课程。在此课程设计之初,第一她思索到此时的父母应该要先设定自己会优先考虑的到底是什么呢?目的何在?于是提出2项疑问:
1、要依循爸爸妈妈的角度去决定积木的功能呢?
2、还是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来提供孩子不一样的玩法呢?
在首次的错误实验中,尽管她费了很多心思在计划和介绍这个课程,与怎么用积木来达到大小形状等定义的形成,却在示范之后让学生选择他们的积木,并且给他们积木板和胶水,因而导致儿童们借助不到7分钟的时间,迅速的完成了他们的成品;立刻明了到其所犯了错误误的她'立即决定收回胶水,仅提供积木让儿童们自己去尝试建构与发现。
其作法如下: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自己一袋积木,为了增加他们对于积木的乐趣'安排让他们在每周一都能重新选择新的积木,并且让他们透过这袋积木,去挖掘与体认出存在于积木之中,那固有些建筑、艺术、数学、和科学本质;每个儿童依据他的能力来搭栈积木并且透过察看、训练和模仿其它儿童的方法,来学习与认知新的技能。
而父母在此过程所担任的角色即是在推荐他们的发现及察看,并提供描述性的建议,让婴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对自己作品的建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绝不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做和需要要干什么。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儿童由此获得了对于积木的莫大乐趣,主动察看、学习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