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打”和“骂”,不是让爸爸妈妈在孩子犯了错误后进行身体和言语上的暴力惩罚,而是要打造正确适当的规则,让孩子在正确的环境中成长。
没孩子天生是“逆子”或故意与爸爸妈妈对立。
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大多是家庭环境、爸爸妈妈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干扰等多种原因一同用途的结果。日常,爸爸妈妈不经意间就把孩子培培养“逆子”了,看看这6个行为,你占了几个?
1、特殊待遇
把孩子培养家高人一等的“小皇帝”。特殊对待的孩子,将来势必自私成性。 孩子的好性格是用爱和耐心培养出来的,对孩子应合理溺爱,而不是过度过分娇纵。
2、包办替代
把所有需要孩子干的都做完了,孩子仅需坐享其成。久而久之,孩子丧失自主行动力,过度依靠别人。做爸爸妈妈的应该采取一种愈加支持和指导性的角色,帮助孩子进步独立性、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当面袒护
孩子犯了错误、闯祸,大人是非不分,但凡都由爸爸妈妈担着。孩子怎么样能懂事?爸爸妈妈应维持冷静和理性,在知道事实后,明确表明客观的立场,给孩子一个机会来表达他们对所发生事情的感受和想法,教育孩子关于正确行为的重要程度。
4、害怕哭闹
孩子一哭闹爸爸妈妈就妥协,后面不只哭闹还打人……如此的孩子将来也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爸爸妈妈应明确界限和规则,明确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同意的,与为何。如此,当孩子哭闹时,你可以明确指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规则。
5、对孩子冷暴力和轻蔑
对孩子缺少正向的鼓励、莫名在神态和语言上蔑视孩子,让孩子感觉虽然爸爸妈妈管吃住,但远不如陌生人,久而久之就会敌视爸爸妈妈。对错要有反馈,反馈的行动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打造,是爱与鞭子缺一不可。
6、放纵孩子被手机操控
孩子被手机“控制”,打游戏、看动画片、刷短视频,看的是高兴了,但什么也没学到。
打游戏、看动画片确实能让孩子更高兴,但长期处于这种“低级快乐”中,孩子对枯燥的学习就非常难再提起兴趣了,从而也就渐渐失去考虑的能力。而且孩子的大脑在发育期,也会致使发育不好的,情绪失去控制、暴躁易怒等。
假如孩子控制不住想玩手机,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对孩子有帮助的内容,如此既满足了孩子“玩”手机的心理,又能让孩子多些考虑,不至于沉迷“低级快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