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海浦东新区第四教育署初二(上)期末物理试题(五四学制)
1、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



B.

C.

D.

①潜望镜 ②近视眼镜 ③放大镜 ④着装镜。








C. 保护汽车安全行驶 D. 降低汽车的噪声污染
B. 物体遭到力有哪些用途,运动状况肯定改变
C. 要保持物体运动,需要对物体施加力
D. 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有哪些用途,它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等大的虚像

B. 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C. 物体对桌面的重压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D. 物体对桌面的重压与物体所受的重力




B. 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摩擦力f也随之增大
C. 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摩擦力f肯定不变
D. 减小水平力F的大小,摩擦力f肯定不变

![]() |
![]() |


(1)察看图(a)或(b)或(c)可知:当细线沿竖直方向拉着重物处于______状况时,拉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图(b)和(c)可知:______。
![]() |

|
(1)求:该火车的行驶速度v;
(2)该火车在匀速行驶过程中穿过一条长度为2千米的平直隧道,求火车完全通过整条隧道的时间t。
(1)小球所受重力G的大小和方向;
(2)请在图中画出小球在上升和下落的过程中所受重力和阻力的示意图
(3)小球在降低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

|

|
5、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8.0分)

![]() |
![]() |

表1、材料甲
序号 | 原长 | 弹簧圈直径 | 拉力大小 | 长度增加量 |
1 | 10 | 1 | 5 | 2 |
2 | 10 | 1 | 10 | 4 |
3 | 10 | 2 | 5 | 4 |
4 | 20 | 1 | 5 | 4 |
表2、材料乙
序号 | 原长 | 弹簧圈直径 | 拉力大小 | 长度增加量 |
5 | 15 | 3 | 5 | 2.2 |
6 | 15 | 3 | 10 | 4.4 |
7 | 15 | 6 | 5 | 4.4 |
8 | 30 | 3 | 5 | 4.4 |
(1)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5与6)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材料、粗细、原长、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______。
(2)剖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材料、粗细、原长相同的弹簧,遭到相同的拉力,弹簧圈直径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3)剖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5与8)中的数据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4)小明想继续研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材料的关系,表格中的数据______(选填“能”或“不可以”)得出结论。若能,请总结该实验结论;若不可以,请说明本次实验需满足的条件。______
答案和分析
1.【答案】B
【分析】
解:一本初三物理教科书的水平大约在半斤左右(即250g左右);
可见教科书的水平约为0.2kg(即200g);故B正确;ACD与实质状况相差远,错误;
故选:B。
水平是物体的属性,要对日常容易见到的物体的水平有初步的理解。
此题考查对日常容易见到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日常物理量的认知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质的选项即可。
2.【答案】C
【分析】
解:声乐中的高音和低音,这里的“高”“低”指声音的音调不同,是物体振动快慢不同所致。
故选:C。
声音的三个特点分别就是:音调、响度、音色,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点。
声音的特点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点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点的原因各不相同。
3.【答案】B
【分析】
解:A、水中的笔看起来“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水面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符合题意;
C、白光通过棱镜色散,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D、日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质地方浅等。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光现象的区别,是光学入门知识的考查,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4.【答案】C
【分析】
解:①、潜望镜里面安装了两块平面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
②、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用途,是光的折射。
③、放大镜是借助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是光的折射。
④、着装镜是借助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是光的反射。
故选:C。
要解决此题,需要学会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有什么区别。
光的反射是光遇见物体时,在物体表面返回到原来介质中的一种现象,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是因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发生的一种现象,凸透镜有会聚光线有哪些用途、凹透镜有发散光线有哪些用途,都是光的折射。
此题通过几个光学元件考查了学生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理解。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擅长概要规律,剖析各光学元件的制作原理。
5.【答案】A
【分析】
解:红、绿、蓝被叫做色光的三原色,故红光是光的三原色之一。
故选:A。
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光的三原色需要结实记忆和学会;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别。
6.【答案】D
【分析】
解:道路两侧设有透明板墙是用来反射道路上的过往汽车所发出的噪声的,其用途等于一个隔音板,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道路两侧设置的是透明板墙,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以减弱噪声对道路两旁住宅和办公楼的噪声污染,它并不可以保护汽车安全行驶,也不可以阻止汽车排放的废气外泄和降低强光对驾驶员的干扰。
故选:D。
防治噪声的渠道有三条:预防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预防噪声进入人耳。
本题考查学生对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渠道办法进行剖析解答。
7.【答案】A
【分析】
解:圆珠笔笔芯上有一个小小的滚珠,写字时滚珠滚动,是滚动摩擦;
毛笔、铅笔和钢笔在写字时,都是用笔尖在纸上滑动,是滑动摩擦。
故选:A。
摩擦力包含三种: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此题考查的是摩擦力类型的判断,这种题可从物体的运动方法上来考虑。
8.【答案】D
【分析】
解:A、物体受力越大,速度改变的越快,但不肯定速度越大,故A错误;
B、物体的运动状况改变,肯定是遭到了力有哪些用途,但物体遭到力有哪些用途,运动状况不肯定改变,故B错误;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况是什么原因,力不是保持物体运动状况 是什么原因,故C错误;
D、据牛肯定律可知,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有哪些用途,它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所有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总维持静止状况和匀速直线运动状况;
(2)物体的运动状况改变,肯定是遭到了力有哪些用途,但物体遭到力有哪些用途,运动状况不肯定改变;
了解牛肯定律的内容,并能结合该内容进行有关的剖析是解决该题的重点。
9.【答案】C
【分析】
解:因为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物距是35cm时,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C。
凸透镜的成像特征: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 f<u<2f时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会。必须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特征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10.【答案】A
【分析】
解:A、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途在同一个物体上、用途在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一对平衡力;符合题意。
B、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方向均不同,也不用途在同一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不符合题意。
C、物体对桌面的重压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不用途在同一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不符合题意。
D、物体对桌面的重压与物体所受的重力,不用途在同一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途在同一个物体上,用途在同一条直线上。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衡力的定义,要学会二力平衡的条件:用途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用途在同一直线上。可以不同平衡力和相互用途力。
11.【答案】B
【分析】
解:设小球遭到拉力为F、重力为G,
因在拉力用途下竖直向上运动,
∴合力的方向肯定是竖直向上,
∴F>G,
则合力的大小是:F-G。
故选:B。
依据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办法解题:
(1)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
(2)两力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时,合力大小等于两力大小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本题考查了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是一道基础题。
12.【答案】C
【分析】
解:
A、物块维持静止状况(平衡状况),合力为零;对物块进行受力剖析可知:水平方向上的推力F和墙壁对它向右的支持力N是一对平衡力,则F=N;竖直方向上的重力G和静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则f=G,摩擦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故A错误;
BC、增大水平力F的大小(即增大重压F),物体仍静止,所以摩擦力与重力仍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f=G,摩擦力大小不变;故B错误,C正确。
D、减小水平力F的大小(即减小重压F),物体可能静止,也会下滑;若物体下滑,则摩擦力f<G,此时摩擦力的大小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中物块遭到重力用途,但并没向下掉,而是维持静止,处于平衡状况,故需对物体受力剖析,结合平衡条件剖析解决。
静摩擦力的大小伴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其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可以用假设法判断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即假设墙面光滑,物领会向下滑动,故物体有向下的滑动趋势。
13.【答案】振动 不同 音色 响度
【分析】
解:声音是因为物体振动产生的;温度肯定时,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
小王能分辨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由于不同人声音的音色不同;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他还可以参考声音的响度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故答案为:振动;不同;音色;响度。
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有发声体都在振动;
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一般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气体中最慢;
③声音的品质叫音色,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④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特征、音色和响度的应用,是声现象要紧规律的考查,困难程度不大。
14.【答案】6 1.7 不变 变小
【分析】
解: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所以一位身高1.7m的同学站在平面镜前,镜中的像高也是1.7m;
人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依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故人和像的距离是6m;
在平面镜中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跟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关系,所以挨近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仍然是1.7m;
当人向镜走近时,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像和镜之间的距离也变小。
故答案为:6;1.7;不变;变小。
依据平面镜成像特征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人挨近平面镜时,感觉像变大,事实上像的大小不变,是双眼看像的视角增大,感觉像在变大,是一种错觉。
15.【答案】滚动 小 有益 粗糙
【分析】
解:滚动摩擦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在重压和接触面相同时,就要减小摩擦力。由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不少。因此大家常设法把相对滑动的状况变为相对滚动。如在沙发底都安装若干小轮、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轴承等。
人在推沙发时,鞋底与地板间的摩擦是有益摩擦,为防止脚底打滑,此时适合穿着鞋底较粗糙的鞋,以增大摩擦,预防打滑。
故答案为:滚动;小;有益;粗糙。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重压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重压和接触面相同的状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的多。在移动笨重物体时,大家常在重物下垫上滚木,可以减小摩擦力。
但凡借助摩擦力为大家服务的摩擦就是有益摩擦,对大家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或对机器零件有磨损的摩擦大多是有害的摩擦。
此题通过日常的实例来考查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要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注意其运用。
16.【答案】凸 小于 正 虚
【分析】
解:小玲手持的是一个放大镜,放大镜是一块凸透镜,依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和应用可知,放大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所以用放大镜察看双眼时(如图所示),双眼到透镜的距离是小于焦距,即小于15cm。
故答案为:凸;小于;正;虚。
依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和应用解答此题。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三种成像状况和应用,是比较基础性的习题,需要学生熟练学会。
17.【答案】运动状况 相互 不变 形变
【分析】
解:图中,足球在运动员的脚下不断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说明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况;
运动员踢中足球时,脚对球施加力有哪些用途,因为物体间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因此球也对脚施加反用途力,所以脚感到疼;
守门员接住足球,足球的水平不发生变化,只有运动状况发生变化,因此球的惯性不变;
守门员用力按足球时,对足球施加了力,使足球发生形变。
故答案为:运动状况;相互;不变;形变。
(1)力有哪些用途成效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况;
(2)力是物体对物体有哪些用途,物体间力有哪些用途是相互的;
(3)物体具备维持原来运动状况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水平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本题中最后一问学生容易出错,误觉得足球的惯性也会减小,惯性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无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具备惯性,水平才是唯一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规范。
18.【答案】甲 0.9 8 相反
【分析】
解:
(1)由图知,甲在4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3.6m;乙在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2.4m,
所以甲的速度:v甲==
=0.9m/s;乙的速度:v乙=
=
=0.4m/s;
故运动较快的是甲车;甲车的速度大小为0.9m/s;
(2)乙车在2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s=v乙t
=0.4m/s×20s=8m;
甲在6s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s=v甲t
=0.9m/s×6s=5.4m,
由图知,乙通过的路程为2.4m,
由题知,运动6秒时,甲、乙的距离为7.8m,即s甲乙=7.8m=s甲+s乙=5.4m+2.4m,所以甲、乙的运动方向相反;
故答案为:甲;0.9;8;相反。
(1)由图读出甲、乙在某一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依据v=计算甲、乙的速度进行比较;
(2)由图读出甲和乙6s各自通过的路程,依据甲乙间距离此剖析判断它们的运动方向。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学会,了解图象是解决此题的重点。依据图象或图表探究物质的规律是近两年来出现较多的题目,图象可以使大家打造更多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中去探究本质规律,体验常识的形成过程。此题涉及到的要点较多,综合性非常强。
19.【答案】40 40 50 乙
【分析】
解:由图知,入射角为:90°-50°=4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40°;
折射角等于90°-40°=50°。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乙是空气。
故答案为:40;40;50;乙。
要解决此题,需学会光的反射定律及折射规律、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定义;
特别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入射角、折射角都是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解答该类问题时,应该注意将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综合运用。
(2)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重点是要先由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找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然后即可确定法线、界面,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20.【答案】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重力大小 以不同速度匀速提起同一重物,所用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与速度大小无关
【分析】
解:
(1)察看图(a)或(b)或(c)可知:
(a)图中物体处于静止状况,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
(b)(c)两图均拉动物体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测力计的示数及拉力方向可知,匀速提起重物时,重物所受的拉力与重力的大小相等;
故可以得出结论:当细线沿竖直方向拉着重物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况时,拉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方向相反,且用途在同一直线上;
(2)比较图(b)和(c),两图拉动物体的速度不同,但测力计的示数仍是相同的,可知以不同速度匀速提起同一重物,所用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与速度大小无关。
故答案为:
(1)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重力大小;
(2)以不同速度匀速提起同一重物,所用的拉力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与速度大小无关。
(1)察看(a)图和(b)图或(c)图,找出其不同的地方,(a)图静止,(b)(c)图匀速直线运动;一同点:拉力大小均等于重力、且与重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
(2)比较(b)图和(c)图,找出其区别:运动的速度不同;一同点拉力大小不变,与重力大小相等。
此题是探究匀速拉起物体时拉力与重力的关系,及拉起速度是不是对拉力大小有影响,在概要结论时,要明确比较、察看的意思。
21.【答案】二力平衡条件 静止 相等 相反
【分析】
解: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借助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
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为了便捷读数,应在硬纸板处于静止状况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相反,放下后察看纸板是不是静止,即可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二力平衡条件;静止;相等;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用途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用途的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彼此平衡;剖析图可知探究二力平衡实验;当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当探究二力平衡条件中二力是不是共线时,应该维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实验,熟悉二力平衡实验条件是解题重点。
22.【答案】解:
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分析】
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的特征,然后依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凸透镜有三条特殊光线: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
23.【答案】解:(1)该火车的行驶速度:
v==
=16m/s;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t==
=
=150s。
答:(1)该火车的行驶速度为16m/s;
(2)火车完全通过整条隧道的时间为150s。
【分析】
(1)已知火车长和车身经过轨道旁的信号灯的时间,借助速度公式计算该火车的行驶速度;
(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又知速度,借助速度公式计算火车完全通过整条隧道的时间。
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重点要分了解火车完全在隧道内路程和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是不一样的,火车完全在隧道内时行驶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隧道长+火车长。
24.【答案】解:(1)小球所受重力:
G=mg=1kg×9.8N/kg=9.8N;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2)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重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同,都是方向竖直向下的;
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阻力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
(3)小球在降低过程中,重力和阻力的方向相反,则所受合力:
F合下=G-f=9.8N-1N=8.8N;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即合力方向竖直向下;
答:(1)小球所受重力G的大小为9.8N,方向竖直向下;
(2)见上图;
(3)小球在降低过程中所受合力的大小为8.8N,方向竖直向下。
【分析】
(1)依据G=mg可求得小球所受重力G,重力方向一直竖直向下的;
(2)(3)对小球受力剖析,然后依据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办法剖析答卷:
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假如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和,方向与分力方向相同;
假如两个分力方向相反,则合力的大小等于两个分力大小之差,合力方向与较大分力的方向相同。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家对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理解与应用,同时要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剖析。
25.【答案】解:先作出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分析】
平面镜成像的特征是:像与物大小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先作出端点A、B的像点,连接连接两个像点即为物体AB的像。
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应该注意先作出端点或重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得到物体的像。
26.【答案】解:物体遭到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用途点在物体的重心,力的大小G=6N,选标度为3N,如图所示:
【分析】
画重力的图示第一要明确重力的三要点,再确立肯定的标度,然后从物体的重心开始,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出力的大小。
画力的图示时要明确力的大小、方向、用途点,然后确立标度,再按画图需要画出这个力。
27.【答案】0.2 0~5 3.6 水平
【分析】
解:
(1)由图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盘上1N分为5个格,每一格为0.2N,即分度值为0.2N;最大测量值为5N,测量范围为0~5N;指针正好指在1下面第三个刻线,因此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6N;
(2)电子天平是测物体水平的工具。
故答案为:0.2;0~5;3.6;水平。
(1)先剖析题图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再依据指针地方读数。
(2)天平是测量水平的工具。
在弹簧测力计读数时,先要察看量程与分度值再读数,并且注意视线要与测力计指针相平。
28.【答案】玻璃板 像 大小 虚像
【分析】
解:
(1)用透明玻璃板是使用其透明的物理属性,使双眼在蜡烛A一侧能看到物体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A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地方;
(2)当蜡烛B仿佛被点燃似的,如此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光屏上不可以接到平面镜成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玻璃板;像;大小;虚像。
(1)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太明确,但在物体A一侧能看到物体A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A的另一个物体B,便于确定像的地方;
(2)当蜡烛B仿佛点燃了一样,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特征的实验及操作有关问题,这是光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常常出现的题型,需要学生熟练学会,并掌握灵活运用。
29.【答案】同一 中央 DE 变大
【分析】
解:(1)实验前,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向右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得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A点与凸透镜的距离为:50-15cm=35cm,已知焦距为10cm,此时满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的条件,所以像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凸透镜右边10~20cm处,故像在DE之间;
(3)蜡烛由A移至B,都是成实像的地区,物距减小时像距增大,像的大小也变大。
故答案为:同一;中央;DE;变大。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
(2)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3)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的大小也变大。
熟练学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操作要素、误操作时出现的现象、成像规律,这是光学实验的重点。
30.【答案】所受拉力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1、3(或5、7); 材料、粗细和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遭到相同的拉力,弹簧的原长越长,长度增加量越大 不可以 需使用若干粗细、原长和弹簧圈直径相同,但材料不一样的弹簧,且遭到相同的拉力,比较弹簧长度增加量,得出结论。
【分析】
解:(1)在1、2和5、6这几次实验中,原长和弹簧圈直径相同,当第2次和第6次拉力分别变为第1次和第5次的2倍时,长度增加 量也变为首次的2倍。可得出结论:材料、原长、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所受拉力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2)在1、3和5、7这几次实验中,原长和拉力示数相同,当第3次和第7次弹簧圈直径分别变为第1次和第5次的2倍时,长度增加量也变为首次的2倍。可得出结论:拉力相同时,材料、原长相同的弹簧,弹簧圈直径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3)在1、4和5、8这几次实验中,弹簧圈直径和拉力相同,当第4次和第8次弹簧原长分别变为第1次和第5次的2倍时,长度增加量也变为首次的2倍。可得出结论:在拉力相同时,材料、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原长越长,长度增加量越大。
(4)研究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弹簧材料的关系,表格中的数据不可以得出结论。需使用若干粗细、原长和弹簧圈直径相同,但材料不一样的弹簧,且遭到相同的拉力,比较弹簧长度增加量,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
(1)所受拉力越大,长度增加量越大;
(2)1、3(或5、7);
(3)材料、粗细和弹簧圈直径相同的弹簧,遭到相同的拉力,弹簧的原长越长,长度增加量越大;
(4)不可以;需使用若干粗细、原长和弹簧圈直径相同,但材料不一样的弹簧,且遭到相同的拉力,比较弹簧长度增加量,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借助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剖析实验,被研究问题是弹簧受的拉力,影响原因是弹簧的材料、原来长度、弹簧圈直径、拉力。
本题不要受已有要点干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这里考查的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通过题意找出被研究的问题,影响该问题的原因,在设计实验、描述结论时,应该注意说清控制什么原因肯定的思想,这是控制变量法的重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