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018-2019语文古诗词赏析

   日期:2024-04-21     来源:www.tcdcsw.com    浏览:407    
文章简介:2018-2019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Δ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018-2019语文A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Δ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解: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目前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⑤四野(yǎ):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海量牛羊。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观秀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征,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特点。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点,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特点。“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Δ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解: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3. 奇:奇妙。4. 西子:即西施,春秋年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翻译:荡漾波光流溢,晴天的西湖景色真漂亮,山气朦胧云雾弥漫,中的西湖姿态也出奇。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淡的梳妆,或是浓妆的粉黛一直非常得体。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漂亮。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很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擅长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是由于同样具备仪态万方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备天然美的姿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一直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让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中心:表达了诗人对西湖 、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3、牧竖 唐 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注释:1.牧竖:牧童。2.持:穿着打扮。3.傲然:神气的样子。

译文: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非常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牧竖》是晚唐诗人崔道融所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出了一个纯真无邪浪漫的牧童形象。

4、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解:⑴秋丛:指丛丛秋菊。⑵舍(shè):居住的房屋。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⑷遍绕:环绕一遍。⑸篱(lí):篱笆。⑹日渐斜(xiá):太阳日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⑺尽:完。⑻更(gèng):再。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子,看着宛若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无声无息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由于百花中偏爱菊花,只不过由于菊花开过之后便不可以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欢。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漂亮的菊花,叫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天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是什么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源于己并不是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可以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原因。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

Δ5、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解;⑴元2、姓元,排名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⑶客舍:旅店。⑷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是古时候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看上去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原来知心的朋友。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址,环境氛围。清晨,渭城客舍,“朝雨”在这里饰演了一个要紧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时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看上去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非常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如其分,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一般一直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块而呈现出暗然诱惑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爽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时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爽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暗然诱惑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期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汇,声韵轻柔明快,加大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可以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大陆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中国大陆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以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让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中国大陆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历程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括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括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Δ6、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识君。

注解: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日光昏暗。知己:知道我们的人,好朋友。哪个人:什么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译文:满天黄云,太阳被笼罩得昏昏沉沉,北风吹来,大雁在纷飞的雪花中向南飞去。不必担心你前去的路途没知己,(凭借你的琴声、你的音乐修养)普天之下哪个会不敬重你呢!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来看,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将来,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空中黄云遮天蔽日,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队向南飞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识君”,一扫前面凄凉之景,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此去你不要担忧遇不到知己,天下什么不了解你董庭兰啊!这两句既是对朋友的劝慰,同时也是对友人才能、品格的高度赞美,勉励朋友勇敢地去拼搏进取。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激励人心。

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处境之中,但没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示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