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占座?自备板凳?水泄不通?不要以为这是遇见了什么明星的演唱会现场,这番热门场面其实是源于一堂普通的大学刑法课,主讲教师是华东政法大学习法律学院院长、全国知名法学家刘宪权——连续16年来学生心中最好教师的不二人选、魔力不可挡的“宪哥”。从教三十多年来,刘宪权一直坚守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法学研究的最前沿,用幽默风趣的讲课语言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法学学子,他倾注了几乎所有些时间,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他用对学生的关爱,在原本冰冷的法学著作间写下了人情的温度和味道。
讲得好学生自然会来听
一直以来,刘宪权都是华政校园里无人不知的传奇人物。在华政,每一个拜在法学门下的学生都渴望去听他的课,学生之间还流传着如此的说法——没听过“宪哥”的课,大学生活就不完整。事实上,他的每堂课几乎都能创造近150%的惊人上座率,这令同时段讲课的其他教师既生“妒”又生“畏”,“妒”的是自己没能留住学生,“畏”是恐怕连自己课堂的桌椅都保不住,要被学生们抢去占“宪哥”课上的宝贵一席。
为了满足学生需要,学校把可容纳三百多人的最大号阶梯教室腾给了刘宪权,但慕名而来的学生远不止这类。面对高人气,刘宪权并不意料之外:“不要低估了这批‘八零后’、‘九零后’学生的素质,逃课不是势必的,重要是老师是否能把课讲好,假如讲得好,那样他们自然会来听,还会排队来听。”
在一节教学示范课上,刘宪权大方地吐露了他的课受青睐的诀窍——“更新快”和“接地气”。在他的课上,总能听到诸如“微信抢红包的法律监管漏洞”、“复旦投毒案该判死刑还是死缓”等一系列有关最新热门话题的讨论。有时他甚至会先故意挖个坑让学生“跌进来”,然后再请其他学生纠错误,找漏洞,抖包袱,合力解决问题,最后他才公布答案,把之前的学生“捞上来”……他深入浅出又充满趣味和互动性的讲课方法常常令整堂课充满悬念,高潮迭起。他的口头禅“乱七八糟”现在也成了整个华政校园的时尚语,并被学生们专门用来形容他的课“好听得乱七八糟”,正如他的另一句名言:“上我的课你都能睡着,这说明你真的是太困了!”
是“慈父”也是“严师”
课堂上,刘宪权是一个戴着金丝边眼镜、满目笑意的幽默教授,在课后,他也不端长辈的架子,和学生无话不谈,像慈父一般关爱着他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尽管工作繁忙,但刘宪权每周都会固定抽出半天时间,留给学生答疑。所谓“答疑”,不止是学术上的探讨,更多时候是有关“以后”和“梦想”的畅谈。而在平时的学习日常,青年也难免出现畏难情绪,产生负面心态,但这类也都逃不过“宪哥”的“法眼”,他一直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询问、开导,用家人的口吻给予他们爱和温暖。
“宪哥”过去的高徒吴允锋毕业后一直跟着恩师工作,每当说起恩师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都感动不已。就在几个月前,吴父忽然中风,病倒在床,几乎丧失了所有行动能力。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吴允锋深感痛苦和无助,工作时一直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干什么都力不从心。刘宪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吴父重病的消息之后,他表面平静地安慰吴允锋“不要急”,私下里马不停蹄为其到处打探、联络医院和大夫。即便工作再忙,刘宪权也会抽出时间关心吴父的病情,并将自己亲朋好友过去患病的故事讲给吴允锋听,期望他在这个重要时刻能挑起家里“顶梁柱”的担子,起到勉励爸爸战胜病魔的积极推动作用。在紧张的开学阶段,刘宪权还将吴允锋的全部工作都揽到了自己身上,给他放了一个星期的假。“爸爸妈妈对孩子而言是更要紧的,但也是最易被忽视的。在家人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理所应当的是伴随,不要到失去了再来追悔。”刘宪权的一番话让吴允锋红了眼眶。
慈爱的外表之下,刘宪权也是个“严师”。他说自己从来不会拍学生马屁,为了让学生打高分而放宽对他们的需要。对自己,他也同样“严格得乱七八糟”。“东风楼242就是他的家,当然,目前这里也成了大家的家。”李振林说,“跟着劳模工作,重压大得大家一会儿都不敢偷懒。”就像刘宪权说的“做学问前第一要了解做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做人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法学学生、年轻人教师和每个和他有所交集的人,在他看来,教书和育人一直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他更期望教给他们做人的法则,引领他们走向一条光明正义的法学生活路。
“课堂是教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合”
三十年如1日对教育的坚守为刘宪权带来了无数殊荣。在2013年上海“劳模年度人物”的榜单上,刘宪权更是唯一一名来自教育界的人士。然而,他最重视的荣誉却只有一项——华政“我心目中的最好教师”。虽然这只不过一项校级评选,但刘宪权却觉得是对他法学教学最大的勉励和最直接的褒奖,在全部的20届评选中,他连续16次夺得该项称号,刚开始4届的缺席也是由于他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参与香港回归的有关工作而未能参选,这项纪录到今天无人能破。
“没上不好的课,只有上不好课的老师。”这是刘宪权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常说,一线课堂才是教师锤炼学问的最好场合,特别在本科课堂,考验的是一个教师运用教学本领的基础环节,需要有非常广的常识面和相应的组织联系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需要。“别以为埋头写文章就能一本万利,其实久不入课堂就等于荒废了‘武功’。”在刘宪权看来,上讲台和搞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教学相长”,就是给本科生上课的同时也巩固、强化并实时更新了我们的常识体系,对有关的科研工作也有非常大的促进用途。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不少有名望的“大教授”反而不敢给本科生上课,他们不敢拿“面子”做赌注随便出山,所以宁可求稳妥,退居二线潜心搞科研。“学生的课堂反馈是最直接、最残酷的,如果课讲得没劲,他们自然掉头就走,给你打个难看的分数,不会留任何情面。”刘宪权一语道破了不少“大教授”的“怕”和“忧”,但于他而言,一个好教师需要拥有如此的勇气和魄力,敢于迎难而上,而他这一上就是30年。他也期望通过身体力行的课堂实践,使高校教授们“不看重本科教育”的固有观念能得到肯定的扭转,并带领一批学科新人在文科教学的改革中“异军突起”。